“我这只面孔是有特征的,有两扇玻璃窗赛过门面装潢,比较考究。再讲戴了这副深度近视眼镜,就标志了肚皮里不是一包稻草,也吃过一点墨水的。所以跑出去,人家常常要误会,以为我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在王双庆自编自演的独角戏《北国之春》里,这段他自己写的开场白,也是王双庆长留给观众的印象。
一副眼镜、瘦削的身形再加沙哑的嗓音,给几代观众带来了欢笑。2012年12月29日,一个飘雪的下午,一代滑稽名家王双庆在上海辞世,享年80岁。这一年,上海滑稽界已经接连痛失吴媚媚、杨华生、筱声咪、王双庆四位大师。
王双庆,原名王嘉庆,1932年生于上海,浙江余姚人。从小爱好文艺,虚岁18岁时高中辍学,投师滑稽泰斗姚慕双、周柏春,成为“双字辈”一员大将。姚慕双、周柏春的表演一阳一阴,相得益彰。王双庆偏爱周派,表演儒雅,“出噱头阴笃笃慢氽氽,注重内功如打太极拳”,人称“冷面滑稽”。
“冷”,是王双庆滑稽表演的最大特色。“冷”的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一丝不苟。滑稽戏演的都是弄堂坊间的生活,王双庆在表演艺术上善于汲取各家所长,往往于细微之处生发笑料,又能噱得恰到好处。2009年,王双庆的《私房积噱》出版,书中收录他多年积累的段子和对滑稽艺术的思考。他自述:“平时喜欢用心胜于使力,习惯在心里琢磨人物个性,设计动作和语言,尽量想得透彻,才能演得准确。自编自演养成了习惯。”正因为此,王双庆在《新七十二家房客》中塑造的中学教员钱一夫、在《三毛流浪记续集》中扮演代人写信的王先生等形象,一亮相便深入人心。他自编自演的独角戏《看电影》、《请角色》等也都成为滑稽名段。
王双庆的多才多艺、戏路宽阔在圈内是出了名的。他的表演“能上能下”,不大受与谁搭档及上手下手分工的限制,做上手“讲”时铺平垫稳、细致生动,当下手“托”时尺寸准、搭口严。他戏称自己是“十三百搭”。
滑稽戏表演讲究噱头,王双庆反复强调“噱亦有道”,要“让笑成为一种艺术”。在他看来,上品的滑稽,包含幽默,令人看了回味无穷,有所启发乃至教益。而油腔滑调的滑稽,只是靠表面外在的语态,或扮扮鬼脸,或耍耍贫嘴,挤眉弄眼,出乖露丑,以博一笑。他不无担忧地说:“油滑的笑声获得愈多,获得的喜爱和尊重就会愈少,观众的评价就会每况愈下了。”
1993年,王双庆从上海滑稽剧团退休,但他退而未休,经常忙于上电视和舞台演出,给戏曲学校的学生上课。经历过“文革”浩劫的王双庆更能理解生活中那种草根的韧劲。他说:“一生中只有这个笑字,比别的重要得多,是什么风都吹不动的。”他把“笑的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人活在世上就是要笑,和让别人笑。笑对人生,笑对坎坷,胸怀宽阔,才能快乐地生活。我要用舌头和笔头搞笑终身。”
如今,王双庆走了。留下了笑声,也在观众心中永远留下了那副看世态、读生活的眼镜。(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