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07日 星期一

    高铁背后的坚实保障

    ——记武汉高铁养修服务团队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07日 10版)

        2013年1月4日一大早,武汉火车站热闹非凡。结束了元旦“小长假”,乘坐高铁前往广州的张女士踏上了新一年的征程。

     

        回忆武广通车的三年,她不禁感叹,高铁的运营令众多旅客体验到了“早饮广州茶,午食长江鱼”的快捷和便利。

     

        然而,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认真做好2013年春运工作的通知》指出,2013年40天的春运期间,铁路预计发送旅客约2.25亿人次,较去年增长4.6%。这是对铁路全线工作者的又一次考验。作为我国高铁枢纽重要的中转地,武汉铁路局管辖的众多站点和基层服务团队将成为高铁高效运营的坚实保障。

     

     青春“养路汉”

     

        “高铁无小事,我们不能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在介绍高铁养修工作时,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段长熊志超说。安全舒适的旅途离不开养修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武广客专车间就有这么一群年轻的“养路汉”。

     

        101名干部职工,养护着湖北省境内297.937公里的高铁正线,140组道岔和183座桥梁。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他们,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还不乏研究生。

     

        三年前,他们所面对的高铁养修工作无论从管辖里程、技术标准还是养修方式都毫无经验借鉴。他们唯有深入调研、集思广益、摸索创新。此间,涌现出了许多像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彭定家这样的杰出工作者。作为武汉桥工段咸宁北综合工区工长兼党支部书记,彭定家带领着17名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成了武汉高铁多个领域的开拓者。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的养路工人,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保障高铁安全运营的道路上,以精湛的技术、坚韧的意志和细致的工作成功刷新了中国铁路养修史的纪录。

     

     创新“管理路”

     

        2009年以来,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的职工数次面对挑战。在实践中,勇于创新的他们摸索出了“4+1+2”工作法、“五表一卡”风险卡制度、设备分级管理和精益化作业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

     

        据彭定家介绍,“4+1+2”工作法具体是指每周作业4个班次,对设备进行检修,1天学习业务或清洁工作环境,休息2天促进交流。这样的工作制度在满足铁路养护维修需要的同时,还能够促进职工学习业务并保持身心健康。

     

        为把“零误差、零故障”和“重检慎修”的设备养修理念具体化,他们采取了“动静结合”检测法,利用仪器对高铁线路实行周期性动态监测,并以分班的形式不间断进行现场静态复核。对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为实现高铁线路的科学养修提供了重要支持。

     

     服务“品牌化”

     

        自武广高铁开通以来,咸宁北站已成为“温泉之乡”咸宁市快速发展的窗口。为旅客提供倾情服务的就是武汉铁路局武昌东车务段咸宁北站党支部所带领的优秀服务团队。

     

        以“建设高铁优秀团队,创建高铁服务品牌”为主题,咸宁北站党支部提出要全力打造“绿色阳光”党员服务品牌。几年来,他们“花样百出”:组织职工到先进站点取经,开展“跨入高铁时代大家谈”座谈会,举办“假如我是一名旅客,我满意吗?”意见和服务金点子活动,开办职工服务礼仪培训班……这些活动得到了职工和众多旅客的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团队的服务质量。

     

        通过党支部的不懈努力,咸宁北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年来,该站共安全发送旅客65万人,收到海内外旅客表扬信70余封。2012年党支部被武汉铁路局党委评为“十大标杆”党支部,还推出了多个先进模范工作者,进一步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推广他们的品牌服务经验。(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李姣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