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举办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甲所举行。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杨河、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分别致辞。会议由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艾四林主持。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郑永廷,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耀灿,清华大学吴潜涛、刘书林、肖贵清、王雯殊,北京大学丰子义、孙熙国,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秦宣、刘建军,北京师范大学王树荫,中国政研会戴木才,中央党校王怀超,武汉大学沈壮海,兰州大学王学俭,北京市委党校王民忠,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冯培,北京科技大学彭庆红等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展开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个倡导”的提出是近些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与会者指出,近年来,由光明日报发起和推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大讨论,学界一直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但因看法不一未能达成完全共识。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无到有的新发展,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化、大众化。
与会者认识到,“三个倡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重要内容,是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的新部署。“三个倡导”的提出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成果,也是近些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党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明确提出“自由”、“平等”、“民主”价值元素,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突破,这充分体现了党的政治勇气、政治魄力、理论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与会者表示,“自由”、“平等”、“民主”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是社会主义应当高扬的价值理想旗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平等”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则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三个倡导”的提出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高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重大问题进行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从“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再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重视精神文明到重视物质文明,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并重的发展过程。与会者表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高度。
“三个倡导”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价值诉求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究竟是对社会已有价值观的提炼,还是对新的价值理念的倡导?与会者普遍认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仅要继承传统、总结现实,还必须要指向未来。它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指明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导向,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作用,它不仅要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要呈现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愿景。它是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努力追寻的价值目标,必须体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价值诉求。为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加以认知,才能真正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提炼和完善
历史和实践表明,任何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经历一定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还是理论创新,或是两者间的相互转化与推动都需要一个过程。
在研讨过程中,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十八大报告中“二十四个字”的价值理念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终表述,它以“倡导”的方式表明自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这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讨论,提炼概括留下了空间。例如,是否需要补充新的价值元素,是否可以在十二个词中找出更核心的价值观要素,是否能够进一步简化,是否可以不用形容词和动词;等等。
多位专家充分肯定了中央此次的做法,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和培育,又不轻易地下结论,而是先以倡导的形式推行一些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然后通过反复研究论证,再进一步在实践中概括、提炼,最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备、成熟的表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