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表现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形成于人民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归属感。文化影响着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市场机制的选择起指引作用。文化并非生产中的直接投入要素,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生产要素、技术和制度等因素间接发生作用的。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形成了当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经济增长模式,文化对于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理论机理表现在:
第一,文化能够提高资本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一“增长的奇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在家庭管理方面体现的是“勤俭持家”思想,“勤俭持家”重积累的理念使中国的储蓄率长期处在40%以上,据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2年前4个月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数据,民间投资已占到全部投资比例的62%,巨额的储蓄转化为投资,随着投资规模的增加,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逐渐发挥出来,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同时高技术产品随着文化理念的普及,其需求逐渐增加,普及程度越高,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生产成本会逐渐予以分摊,生产成本、消费价格下降,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的效应。
第二,文化影响着人们对制度要素的选择。制度要素的选择是完善市场经济、促进竞争与有效激励的重要社会软资源,文化传统能对市场秩序的制度选择和培育产生影响,进而对社会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直接作用。当一种文化价值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时,与这种价值取向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就容易建立起来,人们就会竭力维护这种经济制度。这表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必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文化影响着制度的选择。例如,农耕文化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文化,使人们满足现状、循规蹈矩,不求进取,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特征,而“重商”文化中精于商道、勇于冒险和创新的精神正是现代市场经济主体应有的文化特征。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这种商业文化的发展,而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地区商业文化得到释放,商业文化特征迅速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以商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为主体的商业文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促进了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型,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加速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三,文化影响着人力资源和技术要素的选择。具有先进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从企业角度来讲,如果缺乏具有先进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难以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就不能造就一批卓越的、优秀的企业,也就无法具有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之初,通过市场换技术,认为只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率就会提高,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员工们的技术水平、文化水平,导致实际生产过程中不仅不能提高生产率,反而产生了高额的生产成本,这才引起了决策者的思考,改变思路,加大对高新科技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水平。从产业角度来讲,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工艺水平,用先进产能代替落后产能。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工艺水平的提升需要有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来支撑。
第四,文化影响着微观经济组织的运行和管理。企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微观经济组织,企业这一微观经济组织的运行和管理的水平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观念,现代企业管理从科学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使文化因素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而影响到企业的使命、愿景、创新能力、经营战略、服务方式、竞争力等,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获得了长久的组织效能。如果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不仅难以国际化,而且造成急功近利、诚信缺失等,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文化通过在微观经济组织运行和管理中的作用发挥而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动力源泉。
要发挥先进文化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中的作用,应该坚持文化的本土化、多样性、以核心文化为依托的原则,应该将文化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培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先进文化,三是充分发挥外来先进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四是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