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贵州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科学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在中央支持下,集聚各方力量,构建“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社会帮扶、群众参与、全面发展”大扶贫格局。试点3年来,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产业扶贫促增收
“今年种了3亩党参,每亩纯收入有6000元。”28日下午,海拉乡村民浦绍敏和几个亲戚冒着严寒在地里挖党参,他拿着比手指还粗的党参对记者说:“每亩地政府还给800元管护费,比过去种土豆强多了。”
海拉乡是贵州一类贫困乡。今年全乡种植党参4000亩,产鲜党参320万斤,实现产值3840万元,人均增收504元,2000余户村民因此脱贫致富。
“海拉乡在狠抓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同时,构建‘高山中草药、半山烟草、河谷经果林’的产业发展布局。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88元,今年可实现‘减贫摘帽’目标。”海拉乡党委书记张海说,明年全乡产业规模要进一步扩大,带动5000余户群众致富。
海拉乡是威宁县产业扶贫的缩影。截至目前,全县26个重点贫困乡镇中有16个“摘帽”。毕节市委常委、威宁县委书记杨兴友说,3年来,威宁着力推进规划到村、项目安排到村、扶贫资金到村、跟踪管理到村和政策扶持进户、技术服务进户、产业培植进户、扶贫效益进户的“四到村四进户”的扶贫新机制,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3年来,威宁实施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马铃薯种薯和鲜薯基地、蔬菜和中药材基地、优质烟叶基地、经果林基地“五个百万亩”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2553元提高到2011年的4068元,其中产业扶贫项目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200元。
“和谐家园”促和谐
29日上午,东风镇元木村村民管老六正在田间查看蔬菜。“过来看看菜地和政府给我们建的新房,农历大年前我们一家就要告别住了40多年的土房子,新房67平方米,只花了1.3万元。”管老六指着一排“小洋房”对记者说。
近2公里长、20余米宽的东风大道,一边是沿街三层高的39栋特色民居和正在建的商业街,一边是沿河道修建的绿化人行道。
这是整合城建、国土、水利等多个部门项目资金打造的移民宜居型特色城镇,管老六新房子所在的“和谐家园”区,一期将搬进420户2000人。
东风镇盛产煤炭,采空区和地质灾害区有2000多户需搬迁。“对这些群众实施移民搬迁是第一民生,目前所有搬迁户的搬迁地都进行了规划,正在有序实施中,2015年前要完成全部搬迁。”东风镇党委书记王维志说。
资源整合促发展
2009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威宁成为我国首个“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肩负起探索喀斯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新路的重任。
3年来,威宁充分整合中央和省、市、县政府部门以及社会资源资金,实行连片开发,促进社会事业大发展。全县改造农村危房6.6万余户;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解决了47万人的饮水安全;完成69个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补充特岗教师550名;乡乡不仅有医院,而且每个乡镇还有2到5名医科大学生,村村有卫生室和卫生员。
按国家2300元扶贫标准,威宁还有贫困人口47.42万人。县扶贫办主任唐国俊说,由于历史欠账多,基础薄弱,贫困面大,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扶贫任务仍然艰巨,还需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概继续决战贫困。
(新华社贵阳12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 周芙蓉 陈 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