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动力源和辐射源,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切实担当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地方高校开设地方文化讲坛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以地方文化讲坛为引领,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校与地方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文化讲坛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以文化讲坛传播地方文化之要,是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以优秀地方文化讲坛为阵地,大力传播地方文化之精要,使之自觉消解文化摩擦现象,走出文化变迁带来的精神困境,防止地域文化出现冰冻或断裂。这既是地方高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切实担当文化责任的使命所在。
以文化讲坛深掘地方文化之宝,是培育特色鲜明人才的需要。开设优秀地方文化讲坛,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意蕴,打造内涵深厚的特色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特色人才。
以文化讲坛发展地方文化之用,是引领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与地方双赢共进、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优秀地方文化讲坛为载体,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加快地域科学发展的智力支持,是地方高校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体现。
以文化讲坛弘扬中华文化之魂,是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通过开设优秀地方文化讲坛,引导学生从中华文化经典中汲取养分,坚定信念,提高素养,提升境界,进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内在思想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以文化讲坛为平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将地方文化精品搬上讲坛,加强人文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独特的地方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永州为例,这里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道德文明之源。作为地方高校,要注重发挥这些文化精品的育人功能,以此开展人文教育。要组织专家编写地方文化教材,精选研究地方文化的教师在讲坛开讲。也可将讲坛搬到校外,组织学生和专家到地方文化景点现场开讲。同时,要创新讲坛形式,例如,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优秀校友与学生一起做“沙龙”,每期探讨一个话题,结合传统文化谈心得体会,抒个人情怀,讲个人见解,在全校营造起“感受经典、畅谈经典”的传统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将地方红色文化搬上讲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这些可亲可感的红色文化是培养人才的宝贵资源,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祖国、无坚不摧、满怀信心的革命精神。地方高校要善于将这些生动的红色经典搬上文化讲坛,引导学生把实现理想与提升能力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练好本领;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激励学生争先进作表率;把加强理论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坚定信仰、增强信心,强化红色文化在育人中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将道德文化搬上讲坛,加强道德伦理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中国自古是礼义之邦,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地方高校要广泛运用本地深厚的道德文化,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建立道德教育实践基地,将地方道德文化精髓搬上讲坛,使学生能够在活动现场感受道德的巨大力量,促使学生自觉修身养性。还可以采取遴选道德模范的方法,让优秀学子走上讲坛现身说法,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大学生的道德趋向力。
将名人文化搬上讲坛,加强逆境挫折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我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孕育了诸多社会名流,尤其是他们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司马迁、勾践、怀素、柳宗元等名人的故事无不彰显着一种在逆境中勇于奋起、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和挑战自我的精神。地方高校要积极依托名人纪念馆和景点,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在这类地方开办以提升大学生耐挫能力为主题的心理教育,让学生在与名人的现场“对话”中洗涤心灵,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
以文化精英为使者舞活文化讲坛
高校文化讲坛是培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舞台,同时也是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开设文化讲坛,一批又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使者被培育出来,这些文化名人和文化使者又可以为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地方高校要成立以研究、实践、传播、创新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为使命的“文化小组”,组建一支文化精英团队,以这个精英团队为核心,依托优秀地方文化讲坛这一品牌平台,组织广大青年学子开展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实践、传播和创新。要经常性地将传统文化艺术搬上讲坛,围绕地方传统戏曲曲艺表演、民间手工艺培训、传统历史教育、民俗民风展示、古城文化体验等方面开展活动。同时,要铸就地方文化接力棒,坚持每年将优秀地方文化讲坛与组织大学生开展政策宣讲、义务支教、文艺演出、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群众和社会,让优秀地方文化惠及群众、服务社会,让地方文化的文脉生生不息。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