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它是剧,它没有故事,只有贯穿始终的主题——爱;说它是杂技,它糅杂了现代舞、芭蕾,甚至体操;说它是晚会,它没有主持人、没有一句言语。就在这些是与不是、有与没有之间,中国杂技人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跨界探索——它就是大连杂技团最新推出的原创舞台剧《玉兰·爱的世界》。
跨国界的合作
作为文化部重点扶持剧目,《玉兰》由中国大连杂技团、美国联合星表演艺术公司和美国国际新艺演艺制作公司联合出品,汇集了来自中国大连、北京、上海、沈阳和美国百老汇、好莱坞等世界各地的著名制作人、艺术家,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跨国界合作。
总导演齐春生从事杂技艺术半个世纪,是中国文联“终身艺术成就奖”获得者,其创作执导的杂技作品十余次斩获世界大奖,在国际享有盛誉;艺术总监丹尼斯·那哈特执导美国著名的圣荷西芭蕾舞团40余年,创作有芭蕾舞版《猫》等140余部戏剧;作曲家保罗·切哈拉的交响乐遍布欧美,更担纲近百部电影和戏剧的作曲;作曲助理杰夫·瑞卡曾担纲《异星战场》和《功夫熊猫2》等热门电影的音乐创作。
此外,本剧灯光与视频设计团队均服务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他们首次将英国最新多媒体投影服务器运用于剧场演出,多部全方位覆盖舞台的多媒体投影灯创造出演员与视频同台共演的视觉盛宴。
跨视界的营造
杂技,除了人体极限之美,还能表现什么?大连杂技团在不断尝试与探索:2008年出品的中国杂技版《胡桃夹子》,2010年的杂技卡通音乐剧《不莱梅的四个音乐家》,2012年5月的原创舞台剧《霸王别姬》和现在的《玉兰》,每个作品都力图拓宽和延展杂技的表现力。
如果说前两部作品是搬演外国故事缺少原创,那么今年的两部新作就完全是中国文化的全力展现;如果说《霸王别姬》在杂技讲述故事时画面还不够美,那么《玉兰》中唯美的场景则深深地印在了观众脑海中。
漆黑一片中,多媒体投影器在纱幕上一笔一笔地勾画着:一株新绿自黑暗中破土而出,平静、优雅、缓慢地生长;柔术演员如花蕊般在小苗中心扭转、舒展……如此唯美的画面在杂技表演中实属罕见,而在《玉兰》中还有不少。
以“美”为核心进行创作,开阔视野,跨越艺术门类的界线,借鉴和汲取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为我所用,是《玉兰》最突出的特点。它将音乐、杂技、芭蕾、现代舞、体操、高空特技和多媒体特效等多种艺术形式完美融合,从化妆到服饰,从音乐到灯光,从动作到场面,每处设计无不以“美”为标准,细致入微。这种跨视界营造出的美轮美奂的舞台氛围,令现场观众如痴如醉。
跨心界的表达
这么改还是杂技吗?这个问题曾被不少人提出。当记者将之抛向齐春生时,他反问道:“为什么一定得是杂技?”他解释说,虽然创作班底是大连杂技团,但呈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份视觉大餐,而非杂技一种菜。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如果只用一种舞台表现形式会略显单调乏味,而跨界的表演可以满足观众多方面欣赏需求。
在创作时,编导们找到不同艺术之间的共同点,加以整合,力求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比如,在《洪水》一场中,视频和音乐营造出远古时代的滔天洪水。半空中一条杂技演员扮演的鱼儿正在悬空的渔网中拼命挣扎,舞台上舞蹈演员则表现着各种动物的惊恐。在这里,多媒体艺术、杂技、舞蹈,几种艺术形式结合得十分自然默契。
作为中国杂技人的跨界尝试,《玉兰》最难得的就是跨越了心灵的界线。他们不再纠结于是不是中国文化、是不是杂技,不再局限于东方或者西方文化的单独表达,而是汲取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内涵,集合多种多样的艺术元素和舞台手段,组合、重构,共同打造一个国际化的主题——爱。
《玉兰·爱的世界》是艺术总监丹尼斯·那哈特首次在中国执导的作品。“这是中美艺术界合作送给世界的最好礼物!”他兴奋地说。(本报记者 李 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