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临沂12月26日电(记者赵秋丽 通讯员刘广阔、朱英杰、王珊珊)农闲时节,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县十字路街道王家白龙村的农家书屋里,阅读区常被村民占满。像白龙村这样的书屋,在临沂市已经超过了6000所。
“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就是要为基层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认识更加明确。他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决定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既可以让群众得到实惠,又能加快临沂文化立市的步伐。”
随着文化惠民工程顺利推进,优质文化资源不断流向农村和社区。目前,临沂全市县都建有图书馆、文化馆,157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全市建成融文化娱乐、科技培训、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农村文化大院6300余个,农家书屋6400余处。此外,临沂还有农村电影队150余支,能够顺利完成一月一村一场电影的放映任务;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实现全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已完成试点,组织全面推进。
“以文化润泽民生,临沂凭借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打造了多部文艺精品,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临沂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凡修从艺30余年,见证了临沂演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创作出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等文化精品。
临沂还把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当作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每年利用重大节日时机,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文艺培训等活动,全市呈现出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的生动局面。目前,临沂广场文化艺术节和民间秧歌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深受老百姓喜爱。沂南县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平邑县长寿文化旅游节等10余个文化节会活动,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临沂,群众也成为文化创新的主角,“土玩意儿”在他们手上大放异彩。莒南县的石刻、费县的粗布印花、郯城的年版木画、苍山的泥塑等,一个个底蕴深厚的文化产业正在临沂兴起。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文化传承,临沂市还设立文化建设奖励资金100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