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中国“外脑”

    莱纳·道勒西斯:把环保概念引入中国农业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6日 15版)
    2007年3月,莱纳在山西大同参观访问。

        56岁的莱纳·道勒西斯,是个中国通。记者见到他时,他已经是第26次来到中国了。“感觉中国就是自己的家。”他说,把环保概念引入中国农业,让中国农业在实现高产的同时,关注环境的友好和可持续发展,这是自己平生最自豪的事。

        莱纳是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教授、校董事会委员。2004年起,他担任中国农业大学与霍恩海姆大学合作项目(以下简称“中德项目”)第四期——“华北平原集约化作物生产体系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德方主持人,承担起推动中德可持续农业发展、人才培养和农业教育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的责任。因在中德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莱纳于2011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莱纳与中国及中国农业大学的友谊,已有近30年的历史了。1983年,中德项目的第一期——“综合农业发展中心项目”还在酝酿,莱纳就已经是团队中的一员。自1984年该期项目启动至今,他见证并参与了整个过程。

        1991年,莱纳第一次来到中国。一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他就被深深吸引。在这片完全不同于欧洲大陆的土地上,他看到了大片的平原和美丽的风景。当时,这片土地正在努力生产出更大产量的农作物,为众多的中国人口提供粮食,为高速前进的中国提供发展的动力。那时,他就暗下决心,要为中国农业和中国农民做点什么。

        “中德项目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项目,开展起来并不容易。”莱纳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对农业的认识有着一个压倒一切的目标,那就是高产。而那时,德国及很多欧洲国家对农业的认识,秉承着完全不同的宗旨——环保。在中德项目推广实施的过程中,莱纳不遗余力地把农业生产要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向中国同事传播,并共同在中国推广。到上世纪90年代,追求高产高效并且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已被中国农业科研界普遍接受。

        多年来,中德项目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前提下,通过科学手段减少水肥、农药等的投入,达到作物高产、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仅如此,此期合作继续为我国可持续农业研究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众多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的领军人才,如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中国农业大学的几任校长——毛达如、江树人、柯炳生……

        让莱纳最骄傲的是,通过双方人员的学术交流,促使中德项目的研究水平和学术思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8年,第四期项目结束,阶段性进展喜人,研究成果在实验地应用情况良好,课题组发表的SCI论文高达数十篇,还出版了大量相关学术著作。

        在主持中德项目的过程中,莱纳积极为我国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改进献计献策。他结合德国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政策建议,如减少肥料与农药投入、开展生物防治、采取选择性补贴等,都陆续被有关政府部门采纳实施。

        如今,中德项目第五期已经开展到第三个年头了,将于2013年结束。莱纳对中德项目的前景十分看好,“毫无疑问,项目将继续开展下去”。莱纳观察到近年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的现象,他计划在将来的研究中,将重点放在水资源利用上,让研究成果更加直接地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莱纳表示:“我愿意与中国同事一起,推动中德项目延续以往的成功模式,实现中国农业高产高效,并且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报记者 罗 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