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热点关注

    城镇化,如何实现质的飞跃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25日   16 版)
    图为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城市环抱中的洪家村。蒙钟德/CFP
    制图:邱玥
    我国城镇化成绩及未来目标。CFP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断言,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是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但也有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建设偏重规模式扩张,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如何提高质量,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城镇化撬动巨大内需

     

        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美国面临“财政悬崖”考验的大背景下,外需总体疲软,内需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特别强调城镇化,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扩大内需。”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认为,城镇化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城镇人口需要各种消费品,可以同时拉动投资和消费。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快速推进阶段,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9亿,比10年前增加了约1.9亿。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聚集,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据测算,城市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2002-2011年,我国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万多亿元上升到15.9万亿元,增长了近3倍,这与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不无关系。

     

        城镇人口的持续增加,不仅释放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也拉动了投资。城镇规模的扩大,将直接拉动固定资本投资。有数据显示,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自2002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000万,这将带动新增投资超过10万亿元。由此引发的投资增长不仅可以缓解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也为新进入的城镇人口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才会稳定下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表示,在未来10年至20年的时间内,我国城镇化进程依然将保持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这个过程将释放出大量的消费需求,它与投资需求结构升级相结合,将实现我国经济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制度保证进城农民市民化

     

        2011年,按户籍人口数计算,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称,近2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无法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大量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却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这样的城镇化只能算“半城镇化”。

     

        由于制度不完善,农村转移人口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无法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成为阻挡他们融入城市的“玻璃门”。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是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只有“市民化”,才能让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长期生活下去,为农业现代化规模生产提供条件,向城市输送丰富的劳动力,为工业及第三产业提供充足需求。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建表示,要让进城农民成为城镇居民,目前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必须打破,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尽快解决农民工的户籍问题,使他们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拥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还应构建稳定的劳资关系和工资谈判协商制度,加强农民工的劳动所得保护和合法权利维护,使广大进城农民能够融入城市,共享城镇化的利益和成果。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外延式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我国城镇化呈现出高速度、高消耗、高扩张的特征,资源配置效率低。

     

        一些城市盲目扩大城区,忽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过分追求“大而全”,造成城市不堪重负。也有些地方耗巨资打造新城,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但无人居住,成了一座座“鬼城”,城镇化建设存在失衡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说,城镇化本身并不带来就业和消费,只有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带来就业,增加人们的福利。

     

        虽然大城市目前对进城农民的吸纳能力较强,但普遍面临资源承载能力的限制。魏后凯表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是今后吸纳进城农民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支撑乏力,对农民缺乏吸引力,吸纳能力不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滞后成为制约中国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科学编制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要引导和规范新城、新区健康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供水、排水和供暖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推进供热体制改革,着力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寻求“四化”协调发展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宏皓认为,不能简单、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要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城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

     

        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体现是工业化提供供给、城镇化提供需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说,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所在。在工业化的带动下,第二产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提供支撑。城镇化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又带动工业品消费,为工业化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中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表示,信息化引领城镇化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在珠三角地区,城市规划实现了完全数字化,大大节约了社会管理的成本,使得管理更加有针对性、效率大大提高。

     

        国家全国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尹成杰认为,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城镇化,将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本报记者 杨 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