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缺水的日子

    陈唤军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24日   07 版)

        我的家在青岛,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三面环海一面靠山,冬暖夏凉;我的家在青岛,她是一座严重缺水的北方城市,三面环水,可惜是海水。我生长在祖国的北方,五千年文明发祥之地,但如今干旱缺水。一个宏伟的调水工程必将改写历史——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

        在我的脑海里,童年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排队接自来水。因为城市缺水,自来水公司停水。在断水最严重的时候,政府调来一辆消防车拉水解决群众的困境。父亲挑着扁担,上面挂着两个水桶,我提着两个塑料小桶,向消防车飞奔过去。四周全是要接水的邻居,大桶小桶发出的撞击声,人群的吵杂声,让原本宁静的街道瞬间变得沸腾。跑得快的排在了接水队伍的前面,跑得慢的排在了接水队伍的后面。愿意跑的就有水喝,不愿意跑的就没水喝。半个小时过后,水没了,车走了,街道又恢复了平静。

        小时候,家乡因为缺水,居民用水限量,不少工厂因缺水停产或半停产,在学校要上节约用水教育课。在家里自来水要“一水多用”,洗菜水再用来冲厕所,洗衣服水再用来拖地。由于自来水供应不足,很多老百姓养成了快速洗澡的习惯,即便如此神速,还常常遇到满身肥皂泡却突然断水的尴尬事。

        关于青岛缺水到什么程度,在青岛老百姓之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1979年,有位中央领导同志来青岛视察,每天下午两点半到青岛第二海水浴场游泳,非常有规律。有一天,他突然提前了一个小时来到了第二海水浴场,却让他发现了一个“秘密”,一辆运水的消防车正在给浴场冲水室加淡水。原来每天冲澡用的淡水竟然是游泳前用消防车提前一个小时拉来的。平时,海水浴场没有淡水冲澡,青岛市太缺水了。他的游泳兴致大减,回到八大关小礼堂后,向青岛市的有关领导指出,解决青岛市人民的缺水问题,光靠大力倡导节约用水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是想办法引进水源。

        1982年,国家城乡建设部会同山东省有关单位,在青岛联合召开“青岛市水资源讨论会”,正式提出了“引黄济青”的设想。1984年7月,在济南召开“引黄济青”工程方案汇报会。会上,有中央领导同志指出:“青岛是开放城市,要上引黄济青工程,把黄河水调到青岛,采取明渠方案,搞出80年代水平。”

        百万人大会战,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几年以后,“引黄济青”工程终于建成,青岛市彻底摆脱了“缺水”的束缚,从根本上解决了淡水资源匮乏的局面。

        一座城市,因为一项调水工程而焕发新春。以小见大,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更加宏伟的调水工程——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一个国家,必将因为这伟大的调水工程而腾飞。

        (作者为山东省青岛卓越集装箱包装公司职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