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一条河流的传奇

    作者:任蒙 (武汉)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1日 16版)

        世上有无数条河流曾经在我的视线或想象中流过,而这条流淌在我们家园汉口的小河,其命运最让我感喟。

        小河的历史要追溯到数百年前,那时的集市主要分布在长江江畔的高地上,周边是一片泽国。客商们升帆而来,在接近长江入口的河段轻轻一拐,便折进这片湖泊,穿过其间的连通港,抵达瓦屋竹楼的汉口老街,进入熙熙攘攘的闹市。后经疏通取直,拓宽淘深,形成了一条畅通的水上航道。因为往来船只多来自汉口北面的黄陂孝感,人们为河流取名“黄孝河”。后来,一些英法商人也利用这条黄金水道,将满船的洋铁洋布运往埠外,再换取更多的棉花茶叶赶回汉口。那时,黄孝河已是万商通衢。每天,无数舟楫钻荷破月穿梭往来,舳舻相继,越十里沼泽,穿重重湖水,为这座长江重镇增添了诗画般的郊外野趣。

        江河造就了我们的城市,城市又造就了这道小小的河流。

        时光的指针旋转到近代,公路和铁路的出现使昔日的水上通途日渐萎缩。汉口的城区规模逐渐扩张,闲置的运河正好可作城市排水之用。结果,河道严重淤塞,加上地势落差很小,流速越来越缓慢。昔日鱼游荷漫、百帆舣岸的河道,没过多少年就变得蚊蝇孽生、恶臭熏人,与当时上海的苏州河、天津的祥水河和南京的秦淮河一起,并称中国城市的四大害河。到了上世纪80年代,河道淤积日深,再也无力承担汉口排水之需。 岁逢大汛,大街可行舟,无数店厂和住户被污水浸泡,损失数以亿计。

        “治理黄孝河!”一时间,这成了整个城市的誓言,武汉三镇都因这项工程感奋起来。成千上万的机关干部和工人店员被调集到治河工地,驻汉部队和军事院校的官兵也来了,在此安营扎寨。那个年代机械化程度很低,清除淤泥和土方作业基本靠肩挑手提,却也让工地显得热气腾腾。人们将原先汇入黄孝河的几条支流和小溪进行疏浚改道,减轻主河道汛期的泄洪压力,同时还建造了几座大型泵站。治理前后历时8年,才使本已淤塞的城中河变害为利。

        如今,这条古老水道半为暗河,半为明渠。闹市地段的河床都被改作钢筋混凝土箱涵嵌入地下,形成长达十里的地下人工河流。暗河的地面上,是宽敞的新区干道,马路两旁是一排排高楼,聚集着大批金融机构和机关学校。今天驾着小车奔驰在这条黄孝河路上的青年男女们,或许没见过几十年前这里尚存的河道,以及其上的拱桥雕栏,更不知晓更早时代的月明星疏之夜,这里传出的阵阵船橹的欸乃之声。

        为我们的城市而诞生的这条小河留给后世子孙的形象,大概就是今天它通向郊外的那段明河了。我来考察的那天,正遇上工程机械在河中疏捞,铁臂钢爪上下忙碌。政府已着手再次大规模地改造黄孝河,对20多年前建造的暗河和明渠进行全线清淤,以期最终改变水体质量,按照“水清、岸绿、景美”的蓝图,将十里明渠建成城市的景观河。

        沿河两岸已是树木荫翳,但我看到还有园林工人在忙着继续植造绿带,铺设林间人行小路,安置景观雕塑。在一座新建的木屋两侧,绿园坡地起伏,花木蓊郁,曲径通幽,间以凉亭假山,别有情致。据说,这片沿河绿园共3万多平方米,木屋是为市民和游人提供的休憩和聚散的地点,也叫驿站。驿站内设中央空调,配置有图书阅览、咖啡音乐、园林信息咨询和医疗救助等功能。室外有休闲长椅和光洁石凳,林深之处还有健身设施。城市的繁荣使黄孝河再逢其盛,明日港道将是十里画廊,岸柳若栉,栈桥亭榭,清波漾舫。

        一道小小河流与一座大城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给我们留下的不啻是城市建设的责任和时代进步的思索。

        (作者为政府公务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