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推行两岸文学交流的第一人

    ——介绍作家、新地文学集团总裁、台湾艺文作协名誉理事长郭枫

    作者:马莲絩(北京)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1日 13版)

        2012年马上就将挥手告别我们了。

        由于莫言获诺奖而被写入所有中国当代文学史,这一年,笃定成为中国文学的“大年”。然而,莫言仅是国色天香的一朵大牡丹,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土地上,在祖国的港澳台,在全世界所有有华人生存的地方,都有生命力蓬蓬勃勃的文学之花在绽放,都有献身文学的华文作家在呕心沥血!

        1

        不久前,在台湾新地文学社、台湾艺文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上,我再次见到了已经82岁高龄的台湾著名作家、文学活动家、出版家、实业家郭枫先生。满头白发而身板笔挺、话音依然洪亮如钟的他,看着前来与会的全球华语文学界的老中青作家们——台湾有陈若曦、李昂、詹澈、廖玉蕙、应凤凰、夏曼·蓝波安等,大陆有张抗抗、舒婷、阎连科、陈思和、陈平原、柳萌、艾克拜尔·米吉提、韩小蕙、林建法、于坚等,世界各地有马森、淡莹、郑培凯、薛忆沩、刘剑梅……作为主办人的郭枫,欣喜和满足之情溢于言表。此次会议的规格之高浸透了郭枫的心血,他亲自邀请到马英九出席开幕式,发表了即席演说;并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合办,还使会议得到台中市政府等的支持。

        会议开得深入扎实,深刻讨论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暨在当今国际上的地位与贡献”、“华人作家的世界性创作准备”、“莫言是一个开始”,以及“小说的现实与想象”、“散文的艺术与时代性”、“新旧诗歌的融合与共进”、“少数民族文学的辉煌前景”等多个话题,大家都感到卓有收获。闭幕式的时候,郭枫一脸灿烂,宣布将把这个文学高峰会定期举办下去,并相约两年之后再聚首——这是他心情最好、最感觉幸福的时刻。由此,我想起了郭枫命运多舛的一生,想到他在动荡的大时代潮流中,不管个人命运的小舟被大风大浪吹拂到何处,他也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呕心沥血的奉献。

        而他的最了不起之处,或者也可以说他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学的最大功绩,在于当年,他是推行两岸文学交流的第一人——1986年,台湾当局尚未开放返乡探亲禁令,两岸关系仍然冰封,郭枫即绕道北美,径自回到大陆,开启了两岸交流的破冰船。

        2

        为什么说是“回”呢?因为他的家在这里,他的祖辈父辈在这里,他是在大陆出生长大的,他是归乡的游子。

        郭枫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祖籍徐州铜山县张集乡小店村。其父郭剑鸣,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初为校长蒋介石侍从参谋,后带兵北伐,战斗中负伤,转回家乡工作,任徐州市警察局局长。1934年,小郭枫年仅4岁时,父亲旧伤复发,辞世。其母王淑之时年才28岁,哀恸逾恒,不能自已,遂赴南京大悲庵削发为尼,法号弘忍。遗郭枫及小弟郭稚鸣二人,依徐州外祖母为活。

        抗日战争开始,郭枫兄弟回到小店村老家。天下大乱,地方兵匪强盗蜂起,徐州地面上尤为混乱。一日,郭家遭匪破门抢劫,两位伯父及伯母遇害,全家只剩下七十高龄的老祖父,及幼小堂兄弟妹7人,惨不忍睹。当时,最大的堂兄郭继宣才16岁,即承起一家之长重担,带领着一群孤儿,下田耕作。郭枫虽小,已经懂事,不辞劳苦,任劳任怨。

        兵匪仍然侵掠不绝,全家每天生活在动荡中,不知明天何方祸患将至?但即使如此,即使已家贫如洗,忠厚的堂兄继宣仍笃信“诗书传家”的理念,并克服了千难万难,令郭枫郭稚鸣兄弟二人入乡村夜间私塾读书。幸得清末举人刘乐山先生教诲,苦读古籍经典6年,刘夫子为康梁维新派人物,思想开明,学问通达,教以儒家仁道为立身之本,影响郭枫一生志业。

        1945年抗战胜利,郭枫父郭剑鸣黄埔一期有结义兄弟八人,所存者四,斯时已均为集团军总司令,担任接收沦陷区方面的大员。时年15岁的郭枫离家,奔走于山东五世伯王敬久将军府、河南六世伯王仲廉将军府、南京七世伯张世希将军府,两年之内,游历江淮河汉间。1947年,经王敬久将军保送,进入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就读。该校为蒋夫人宋美龄任董事长的特殊中学,从全国50余万国民党军遗族中选收烈士子弟500人,抚恤培育。校长为蒋介石,国防、教育、财政、经济等各部首长为校董,经费由国家充分供应,时称“贵族学校”。由于有这些强力背景,学校选址于南京中山陵园区内,校舍建筑完美,教学设备优良,成为蒋夫人陪同访华外国领导人的参观景点。

        1949年“钟山风雨起苍黄”,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特别派出军舰,将该校学生接至台湾,转入台北师大附中就读。此际台湾严格管制海关防务,党政各机关人员均须调查过滤后核准个别入境,唯有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持蒋介石特准信件,全校迁台。到台湾后统一上户口,户长为“蒋中正”,宋美龄为同学们的“蒋妈妈”,校长夫妇二人对学生关爱颇深,该校学生亦对蒋氏感恩怀德。然而,郭枫是唯一的例外,他是遗校学生中唯一对蒋氏持批评态度的学生。

        为什么?

        因为幼小孤苦、少年流离的郭枫,年纪虽小,却目睹了内战时期国民党官员贪腐,广大民众身陷战乱和饥饿伤亡的悲惨情景,内心极为痛苦。在儒家经典的熏陶和“五四新文学”、俄法小说、欧洲戏剧的启发下,自青年时代起,“同情弱小,反对强权”的社会思想,就已深植在他的心中。因而,“官二代”的郭枫,立志一生不沾染台湾政治,只尽心做一个推展严肃文学的作家,一个以文学服务社会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坚持民族精神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学人。

        3

        在台湾风风雨雨60年,郭枫一直这样实践着自己的誓言。他只出入于文学和企业交错的时空,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多家报社记者,台南私立瀛海高级中学董事长,高雄加工出口区外销工厂厂长,台北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南非约翰内斯堡七汇商务公司及德尔本港七汇服装工厂总裁,南京台日电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他的投身企业,赚钱,也还是为了文学事业而筹措资金。

        郭枫认定,企业只是他的俗世职业,只是谋生手段;唯有文学工作,才是他的事业和他的人生信仰。一生中,他把在台湾、海外及大陆投资和经营的所得巨资,绝大部分都用在了他认定的价值所在﹕设立文学基金会,创办文学刊物,主持文学出版社,资助中国文学国际会议,进行两岸文学交流活动等等。

        在台湾复杂诡异的政治环境中,郭枫无党派族群偏见,无高低贵贱观念,悲悯弱势阶层,团结各方真诚文学人士,不断往来台湾和大陆两岸之间,推动文学的交流与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降,积累数十年的努力,团结华文世界精英作家群,使新地文学社成为发展严肃文学的园地。2007年,由于多年的坚持和突出业绩,《新地文学》获得台湾“行政院”颁发的最佳文学刊物“金鼎奖”。

        4

        而当初,正是因为有着这样高纯度的文学背景,当上世纪80年代过半,郭枫眼看着海峡对岸的大陆新时期文学如火如荼、一浪高过一浪,几乎每天都涌现出好作家、好作品时,他的心被撞击、被搅动、被激情所催促,终于再也坐不住。冒着被抓捕被绳之于法的危险,他迈出了第一步,从台北搭上了飞往北美的飞机——这也是海峡两岸文学交往的历史的第一步!

        艰难的旅程,鞍马劳顿,风尘仆仆。当郭枫时隔37年,终于踏上故国的土地时,他的百感交集,是今天的年轻人很难体会到的。然而,一到北京,郭枫既没有到景山北海颐和园游览,也没有去王府井天桥大栅栏盘桓,他甚至顾不上寻亲觅故,就一头跳进文学的波涛中,扎着猛子,可劲儿地畅游起来。他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及各主要文学刊物,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江苏、浙江及各地的大批文学家,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友情切磋,相互勉励,时不我待,夜以继日,展开了热烈的两岸文学交流工作。

        1987年起,郭枫以个人资金力量,取得大陆作家授权,由新地文学出版社在台湾出版了《当代中国大陆作家丛刊》。这一公然罔顾台湾当局“禁印大陆作品禁令”的举动,成为台湾出版界的轰动事件,排名当年台湾出版年度十大新闻之三。从此,台湾各出版社相继跟进,形成出版大陆书刊的风潮,深刻影响了台湾文学的发展。《当代中国大陆作家丛刊》分为:经典文学卷、女作家文学卷、少数民族文学卷、诗歌卷、散文卷、短篇小说卷、文学论评卷等7大类,总共出版了汪曾祺、王蒙、陆文夫、高晓声、从维熙、邓友梅、刘心武、蒋子龙、张洁、铁凝、王安忆、张辛欣、刘索拉、阿城、莫言、张承志、北岛、舒婷、顾城……数十位新时期老中青重要作家著作80余种。

        接着一鼓作气,郭枫又与江苏古籍出版社合作,取得该社授权,在台湾刊印出版了该社大部头《古典文学鉴赏辞典丛书》,计有: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余冠英主编《山水诗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郁贤皓主编《古诗文鉴赏入门》等书。又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合作,在台湾刊印出版了该社的图解本《古典成语》一套4册。

        新地文学出版社还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台湾作家精选集丛刊》,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台湾短篇小说选丛书》,与百花文艺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台湾艺术散文选》一套,开台湾作家著作在大陆成套出版的先河。

        这些文学和文化事业,虽荜路蓝缕,然而郭枫越做越兴奋,越做越起劲儿,越做越觉得做得太少,越做越欲罢不能。总结了几年做下来的方方面面,他又觉得除了出版两岸作家著作,还有不少可开创的文学领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于是,他再度扬起鞭子,鞭打自己这头已经跑在别人前面的快牛,殚精竭虑,又同时在几个领域齐头并进,做了如下工作:

        1.首创台湾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平台

        自上世纪50年代以降,台湾各大学文学院,读经论道,封建复古,所办的文学会议皆为研讨中国古典文学的会议。1988年,郭枫个人出资,由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协力合作,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国际学术会议”。此次会议成为台湾学界举办“新文学会议”的开端,此后各大学相继跟进,使“新文学研究”课题正式成为台湾学界的重点工程,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当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2.跨越禁区,率先推动“1949年以前文学”讨论会

        1990年,郭枫个人出资,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国文学研究所合作,举办了“1949年以前两岸小说国际学术会议”。此会议突破台湾当局不准研究“五四文学”的禁区,启动了学界研究中国新文学发展的风潮。

        3.设立“北京大学郭枫文学奖”

        1992年,郭枫个人出资,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设立了“北京大学郭枫文学奖”,由北京大学组成评审委员会,奖助北大师生文学学术研究和北大校友的文学创作活动。著名学者季羡林,著名作家汪曾祺等,均获此奖项。“郭枫文学奖”为北京大学首次以个人名义设立的文学奖,也是台湾文学工作者奉献给中国文化的殷殷心意。

        4.创办两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

        2010年4 月,郭枫约集华文世界顶端作家、学者聚会台湾,计有王蒙、刘心武、刘再复、马森、痖弦、李欧梵、郑培凯……60余人,举行了“第一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会期10天,巡回台北、台中、台南、台东、花莲五市,在台湾大学、中兴大学、成功大学、东华大学四校文学院研讨、讲演、交流,大力推展华文文学的昌盛发展。马英九亲临会场,全程参与,并发表了《政治要为文学服务》的演讲。会议的水平之高,规模之大,为两岸新文学运动以来前所未有,被学界称为“文学百年盛宴”。会议期间还出版了《世界华文作家精选集丛书/第一辑》,包括王蒙、王润华、马森、郭枫、詹澈、陈若曦、陈义芝、刘心武、刘再复、阎连科、鸿鸿、苏伟贞等的自选集。

        2012年11月,在郭枫的努力下,“第二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又如约举办。本届会议以华文中壮代高端作家、学者为主,在台北市和台中市举行,东海大学文学院参与合办。广泛约集大陆、港澳、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及台湾本岛中壮代重要作家、学者50余人,研讨当代中国文学的演变及发展趋向。会议再次取得深度成功,成为继续推动两岸文学交流,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历史盛会。本届会议期间,复又继续出版《世界华文作家精选集丛书/第二辑》,包括铁凝、张抗抗、苏叶、韩小蕙、艾克拜尔·米吉提、陈思和、陈平原、薛忆沩、淡莹、向阳、黄恕明、郭枫等的自选集。

        5.举办“两岸民族文学学术及交流研讨会”

        为鼓励和推动两岸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2011年11月,郭枫与大陆中国社科院民族所、中国作家协会等合作,在台北、台中、台东三个城市举办了“两岸民族文学学术及交流研讨会”,邀请大陆少数民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郭雪波、Y.C.铁穆尔、马均,以及台湾高山族原住民作家夏曼·蓝波安等与会,深入探讨少数民族文学的深化发展问题。

        6.担任台湾各学术机构的文学评审人

        几十年来,郭枫还在文学界建立起独立不倚的评论家形象。他自己创作多元,曾出版散文集9部、诗集8部、长篇小说《老憨大传》、文学评论集6部,具有深厚的创作功底和丰富的文学经验;同时,秉持着学术良心,不为政治、商业、人情等等非文学因素所左右,立场公正,论评客观,因而经常受聘为台湾各学术机构的文学评审人。

        5

        他几度担任台湾最高文学奖项“国家文学奖”评审委员。在2003年“第七届国家文学奖”评选中,郭枫担任主席。决审会议中两派争议激烈,会议争论长达5个小时,仍僵持不下,无法决断。最后,由郭枫裁决该届奖项授予小说家白先勇,以赞扬其应有的文学地位。事实证明,这一决断是非常正确的,白先勇的创作完全担起了台湾文学翘楚的荣誉。

        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年,台湾第十五届“国家文学奖”揭晓,在庄严的颁奖典礼上,郭枫担任颁奖人,将该届奖杯颁给著名小说家陈若曦。

        几十年来,由于郭枫的这些脚踏实地、卓有成效的文学工作,由于他公正不阿、一片赤诚的文学态度,以及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使得他成为台湾文学界的良心和一面旗帜。

        他还是一棵长青树。虽然已满82岁,但他依然精力充沛,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即起,写作两个小时后出去爬山,然后再回来写作,每天都工作10个小时以上。2000年,他突患恶性淋巴腺癌症,台大医院宣布病危,但凭着顽强的意志力,郭枫在阎王爷的鬼门关打了一个晃,又回来了。一年后,他健壮如恒,依然拼命地工作和写作。他笑呵呵地说:“我是强力意志论者。我对付生命的办法,就是不停顿地工作、工作、工作!”在台湾文化界,人们早已忘记了郭枫的年龄,也忘记了他曾经的病症,甚至忘记了他也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普通人,也需要吃饭、喝水、睡觉、保健和娱乐;人们早就习惯于把他当作一个异类、一个铁打的家伙、一个永远也不需要休息的铁人;而他自己,经常自豪又自嘲地让晚辈称呼他为“枫大哥”,还往往笑着加上一句后赘“疯子大哥”。

        2012年春天开始,郭枫又操起笔,开始撰写他的大著《当代台湾新诗史论》,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卷的大半。这部计划写4卷本的学术著作,是他多年藏于心中的理想,实际上是要以60余年的亲身经历,写出一部客观、公正、真实、不掩饰、不装扮,称得起“厚重深湛”的台湾当代文学史。他说:“中国新文学百年以来,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但还未见到像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那样伟大的史诗巨著。富有天赋的作家们,应该掌握住尚未开放的时代题材,沉静下来写作,把自己的艺术才能发挥到极致,追寻写出永垂不朽巨著的梦想,才对得起自己的文学生命。”让我们衷心祝福他早日顺利地完成!

        (作者为居京作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