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我也能拿到国家专利”
“带磁泳显示板的卷尺,去年11月提出申请,今年9月5日公示,这是我们几个人的专利,真的没想到,我也能拿到国家专利。”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09级学生袁清清说。
袁清清家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农村,她说,大一的时候非常迷茫,又不甘心耗日子,在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专利申请等活动中,与专利渐行渐近。
通过学院组织的答辩选送到新乡市专利局之前,卷尺项目在一次次的改进讨论中,大家信心渐尽几乎夭折,是所学的专业知识让这项发明柳暗花明。发明报送专利局之后,经过半年多等待,又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修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专利申请不仅仅需要创新,清晰的思路,完整的表述,更需要耐心、细心和毅力。”袁清清说。
“创新中完善创新空间”
“我觉得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锻炼,不仅增强了相互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更明白了艰苦奋斗的内涵。”这是河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王莉娜参与完成该校重点课题怀地黄多倍体的诱导及新品种选育后的感受。
“放弃上网、逛街、假期休息,一脸灰两脚土在田里考种,日复一日盯在实验室里观察,我们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她说。
读凝聚态物理专业研一的左鹏举与王莉娜有着相似经历,是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及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他的新体验是“创新中完善创新空间”。
两年里,《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由一份“交流科研成果的平台、激扬文字的舞台、寄托心灵的家园”的“大综合”,分为贴近生活的《师大研究生》和高端学术思想的《研究生学报》两块阵地,让左鹏举和同学们更加激发出创新潜能。
“这持续检验着我们的专业创新能力,也持续推动着我们的非专业创新能力。”左鹏举说。
“给创新一点爱”
10月26日上午,以河南师大为首届理事长单位的“河南省新型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成员包括河南省23家新型电池研发和生产骨干单位。这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次创新发力。
弹性学分制、一加一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创新奖励等,详解了河南师大学生创新教育教学的建设后,校长焦留成教授说:“创新源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既需要学校的制度探索,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更需要一个文化氛围”。
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河南师大实施的大学生分类培养改革,贯通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兴趣、爱好。焦留成说:“有爱才能好,有好才能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继往开来的创新。”
“制度设计、平台完善,可能还满足不了学生的创新需求,但我们也不苛求学生人人有成果,给创新一点爱,学生就会拥有一张‘无字’创新证,滋养一生。”焦留成说。(本报记者 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 屈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