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和低调的王鹏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你们这种有责任感的媒体能和我们一起,承担起挽救保护古琴文化遗产、传承推广古琴文化的重任。”
在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前苑上村,有处清静幽雅的庭院尽人皆知,那就是王鹏的古琴制作基地——“钧天坊”。
“整个钧天坊就是在做遗产保护的工作。”作为钧天坊的“掌门人”,王鹏讲述了他苦苦经营的传琴事业。11年里,从一间古琴工作室开始,王鹏把琴人的梦想打造成眼前的造梦工厂:这块约一万多平方米的园区,不仅拥有古琴制造车间和技艺精湛的斫琴师,还有装饰古雅的琴室以及专业的古琴录音棚和音乐厅,出版了大量关于古琴的著作和音碟,一年至少培养120个学生。
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王鹏有着独到的见解,“古为今用,提炼出传统艺术里面的文化精神,使其更有生命力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才是非遗保护中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传琴必先有琴,琴是古琴文化精神得以传承的载体。这些年,再忙再累,王鹏也没有中断自己斫琴的活儿。他曾先后修复了唐代“九霄环佩”、宋代“龙吟虎啸”等百余张历史名琴,其依古法创作复原的“中国古代四大名琴”被中国国家大剧院永久珍藏。
“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小小的一张琴,在王鹏眼中,包含着中国古人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精辟理解和处世哲学。秦汉风韵的琴台,唐宋遗风的茶几,挂满四壁的各式古琴,除了在工作室斫琴,王鹏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在这样传统的氛围里,研习历代名家的古琴著述。
比起制琴、弹琴的“技法”,王鹏强调更要看重“心法”的修为。“心法和技法相结合,才能使古琴的演奏或者琴人的生活上升到较高的境界。”王鹏的徒弟单连青说,钧天坊封闭式古琴教学的课程中,有几节必须师傅亲自讲授,重点讲解古琴带来的“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精神内涵。
近年来,王鹏还坚持不懈地举办古琴推介会,组织跨界交流的雅集,把传统美学元素糅合进当代生活中,营造生活美学的空间,他认为“这样能更好地在空间中呈现文化精神”。
谈及今后在古琴传承方面的规划,王鹏兴奋地告诉记者,未来5年里他有关键的两件事要做。一件“大事”是,围绕钧天坊目前所在的南中轴路,打造一个以古琴为龙头的中轴文化区。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北京市大兴区政府更是提出了“大兴古琴、古琴大兴”的口号。还有一件“小事”,就是在北京核心城区,建立一个包括专业古琴音乐厅在内的古琴艺术中心,打造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教学体验美学空间。
“第一个大项目我只是倡导者和策划者,需要政府牵头落实。第二个小项目我可以和朋友自发筹办完成。”可能是察觉到记者脸上的惊讶之色,王鹏自信地说,“十年前,一位台湾琴家听说我关于钧天坊的构想,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他见证了梦想成真的过程。我也希望你们能够给我的这个5年规划作一个见证。”(本报记者 王海磬 通讯员 孙宏阳)
人物小传
王鹏,1966年出生于辽宁凤城,著名古琴艺术家。现任中国乐器制作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