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全球化:教师具备怎样的观念和能力?

    作者:潘涌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9日 14版)
    绘图:禹天建

        “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阶段,已经成为无可避免的现实生活,并且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全球化催生人类教育将发生一次空前伟大的变革:从适应现在到创造未来、从满足已有到颠覆既成、从遐想到重构。质言之,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将以发展性、前瞻性和生成性,重新赋予每个地球人以未来化、宇宙化和创新化的当代特征。这种全球化与人、与教育变革之间内在的深度逻辑关系,极其深远地规定着教育的未来使命,催生着当代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催生教师教育观念的系列变革

     

        第一,知识价值观的变革。

     

        全球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之短、更新数量之大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因此,需要策略性地刷新知识“为我所用”,即教师以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和目的性而唤醒其对客体知识的选择意识和主宰意识。换言之,从被动的知识驭“我”到主动的“我”驭知识和“我”用知识,构成了新旧知识价值观的本质区别——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系统认知、承纳和记忆,更在于建立,在有所舍弃和有所选取基础上的归类、提炼、运用和创新。在这种知识价值观的指导下,对某些知识的选择性的自觉放弃,同样成为学习者对待知识应然的一种明智态度,并升华为知识学习的最基本内容之一。这就是知识泛滥、更新增速的资讯时代对所有学习者的一种特殊要求和使命——教师当要清醒自觉。

     

        第二,教育目的观的变革。

     

        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塑造为适应既有社会规范而全盘接受知识或义理的人,而是为化解国家乃至人类未来的风险与挑战、创造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新文明、新社会而持续探索的“未来人”。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末早就预见到的:“人类教育正愈来愈倾向于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育新人。”

     

        在这种崭新教育目的观的引领下,教师将致力于培育具有强烈未来意识、超越性思维品质、可持续创造能力和与之相谐的情意要素的独特“新我”。由此而引发下述教师角色观的蜕变。

     

        第三,教师角色观的变革。

     

        教师的职责更为全面、使命更加重要——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蚕或园丁,更是点燃学生持久探索、创新和发展的强大生命能量的播火人。换言之,学习和成长是学生自主的一种精神历程,而帮助学生从中获得自我发现、自我拓展并实现个性化成长,则完全是教师的一项新使命。

     

    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全球化不但深刻地改变着教师的诸多教育观念,而且同时也对其思想创生力、课程开发力和语言表达力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教师基本素养由其上位观念所凝铸的思想力和由其下位能力所支撑的行动力两者深度融合,由此而不断刷新教育风貌、提升教育品质,造就一个国家值得美好期待的深远未来。

     

        第一,可持续的思想创生力。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普遍开展的深刻改革,网络“全时通”条件下信息与知识的即时性生成,必然要求作为独立自主者的教师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刷新的思想产出,而且这种产出的速率要明显快于学生,思想刷新的频度和深度更要远远强于学生。这样,随之而形成的必然是教师可持续的思想创生力,并由此而决定教师视野是否开放、气度是否高迈、观念是否出新,决定教师能否真正为学生从内心深处欢迎和为学生作出思想日新月异之蜕变的时代表率。唯其如此,教师思想创生力才成为引领学生思想创生力生长的关键性标志。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空前的一种巨变,是全球化时代对教师最深刻、最内在和最具发展性和挑战性的能力新要求。

     

        第二,强劲的课程开发力。

     

        教师不能简单满足于忠实无误地执行教学指令或照搬教学计划,不能以置身教室、施行“讲课”为自己唯一的使命。如同人类现实世界和更广大的宇宙世界是动态生成的那样,以学科交集和边界融合形式增生的新课程序列也是动态生成的——不仅仅是数量的扩展,而且是内涵的深层拓新。它们需要教师以不断创生的思想力为依托,持续开发和设置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

     

        从深远的意义上说,在全球化时代,教师对课程的开发力远远比对课程的执行力更重要、更关键、更具有实质性意义。作为承担着在全球化博弈中夯实国家未来发展根基的教师,尤其需要养成以“全球化课程”理念为内核的对特色课程的开发力——即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来构建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着眼于为中国培养拥有全球竞争力乃至宇宙开发力的创新人才。“全球化课程”强调分析综合、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跨越各主要学习领域的较高的课程融合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外部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力和理解力等等。

     

        第三,全方位的语言表达力。

     

        一方面,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像今天这样能够借助电讯电子和视频展开大跨度、全方位的深入交流——优质教育更是需要通过精彩的表达而深入开发心灵内宇宙与太空外宇宙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多元文化博弈为其基本特征之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三维历史时空提供给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契机,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载体即语言表达力。教师个体表达的弱势最终可能导致母语文化趋向“软性消亡”。

     

        由是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和教学必然使教师的语言表达力凸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例如,无论是上述思想的创生或课程的开发,都更需要借助语言的新颖表达、尤其是口语的创意表达来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可以深信:从远程在线互动到课堂零距离即兴对话及其深化,教师那种以富有活力、新鲜生动、缜密深刻为基本品质的语言表达力,已经上升为推进教学深入的主要动力,上升为引发教与学双边智慧能量爆发的基本手段。而且,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媒介及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和全方位之走势(包括键盘点击技巧所带动的网络语言表达),要求教师不但能在教育场域中赋予母语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以便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更要娴熟驾驭国际强势语种如“核心英语”来建构教育思想、享受教学表达的满足,以激发学习者创造力在审美愉悦中的绚丽迸发。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正处于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中国教师而言,是动力和压力并存、契机和挑战兼备的历史新考验。唯有每位教师从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出发,及时通过思想和行动双重意义上的自觉准备而迎接全球化——这才将是中国教育未来希望之所在!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