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分学科为主的发展方式确实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但过度分科也伤害了医学,不利于治病救人。”12月17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在首届整体整合医学高峰论坛上指出。
在此次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办的论坛上,多位医学领域专家针对当下医学过度分科会导致哪些问题、“对症治疗”却为何看不好病人、整合医学的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等社会关切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医学过度分科不利于治病救人
“当前,我国一些医院存在令人忧虑的专科化热潮。”《医学与哲学》杂志社总编辑杜治政认为,在某些医院,专科化的直接目标是谋求医院的名声和医生的权威,这种定位非常危险。
“近二十年来,很多医学三级学科再次细分,例如骨科再分为脊柱、关节、四肢等科,消化内科再分为胃肠、肝病、胰病等科。”樊代明表示,“由于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医生的整体观念在逐渐消失。一位肝癌病人就诊,肝胆外科的医生可能只会针对癌变器官进行治疗。在个别医生的眼里,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得了癌症的人,而是一个病变的器官。”
由此,在医疗过程中,医生往往只注重“自管”的器官,只关注“自管”的病变,在治疗“自管”器官和病变的同时,可能会影响、损伤甚至摧毁了别的器官,有些还是致命的器官。
樊代明指出,整合医学首先要求医生和护士在提供治疗和护理时,把服务对象看作一个具有生理及社会心理需要的整体,而不是只重视其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局部。
慢性病蔓延凸显“对症治疗”的尴尬
“当代医学面临的主要对手是诸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在我们国家,对于慢性病的治疗费用已经占整个医疗卫生费用的70%。”杜治政认为,慢性病因发病复杂,涉及生物、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迫切要求整合医学。
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统计,目前,我国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2.6亿人,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慢性病患者,仅糖尿病就达9700万人,每年新增慢性病患者1000万人,每天都有18000人因为慢性病而死亡,随之出现的是大量的心脑血管病引起的住院和手术,甚至猝死、瘫痪、残疾。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对于医院和亚专科化的过度重视已成为卫生服务效率低下和不平等的主要源头。
“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全民健康促进的整合是从根本上控制慢性病的有效途径。”杜治政认为。
在论坛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以目前阜外医院推出的心血管疾病“一站式”整合治疗模式来说明整合医学的重要性。“近5年随访结果表明,这种整合治疗模式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学科治疗模式。”
胡盛寿指出,之所以采用整合治疗模式,是因为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肥胖等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巨大影响,尤其是糖尿病已被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对上述疾病的早期干预和全面治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极为重要。”胡盛寿表示,中国每年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庞大的疾病人群需要新的治疗手段。
专家呼吁应加快整合医学的发展
樊代明指出,整合医学能够改变目前的专科体制导致的诸多问题——医生缺乏整体观念只会对症治疗、主要依赖各类检查数据来判断病情、医疗护理配合不佳、中西医相抵触、重治疗轻预防等等。
“应加快整合医学的发展,”杜治政指出,“整合医学涉及面广,诸如对传统习俗与观念的变革、利益关系的调整、政策支持的力度、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等。”
提及当前的医学教育,杜治政感慨,近300年来传染病死亡率下降,只有10%归功于医学上的发明创造,90%依赖于公共卫生、营养和环境的改善。为何当前的医学教育仍将90%以上的精力用于传授生物医学知识?
“此外,将各学科的内外科整合是学科整合的重要环节,此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合医学的发展。”杜治政表示,利益关系的合理调整是重要一环,比如,外科收入一般会较内科高一些。
樊代明建议,应该尽快成立整合医学的学术组织,建立整合医学研究所,编写该领域的教科书和杂志,开设相关课程培训医护人员,并开设专门病房。
(本报记者 金振娅 本报北京12月18日电)
知识链接
整合医学——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