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2012年十大科技瞬间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9日 04版)
    9月25日,“辽宁舰”在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辽宁舰”交接入列后继续开展相关科研试验和军事训练等工作。新华社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供
    参与执行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任务的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新华社
    “子午工程”为“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提供窗口安全期预报,并24小时不间断监视空间环境状况。资料图片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这对于最终揭开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谜有着重大意义。资料图片
    中南大学科研团队建立的人胚胎干细胞系已有300多株,使保存的早期微量细胞复苏效率超过95%。资料图片

    编者按

     

        2012,过往与现实交织,光荣与梦想相伴。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古人曾经畅想的未来,成为今人走入的现实。“神九”飞天,牵手“天宫”,在广袤太空彰显着中国精度;“蛟龙”入海,载人深潜,在大洋深处留下中国印迹;“航母”入列,实训作战,为维护国际秩序承担起中国责任……

     

        一幅幅宏伟蓝图,一项项生动实践,一个个激动瞬间——2012,中国科技精彩纷呈,赢得世界尊重。

     

        壮国威,强国本,惠民生——2012,中国科技厚积薄发,书写民族骄傲。

     

        创新驱动发展,实干成就梦想。2013,中国科技又开始迈向新征程……

     

        1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对接

     

        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6月29日10时03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安全返回,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神舟九号飞船于6月16日18时37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自动交会对接和手动交会对接。

     

        此次“天神”“携手”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具备了以不同对接方式向在轨航天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

     

        2 蛟龙号深潜7062米创纪录

     

        6月25日,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中国“蛟龙”号多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开创了世界同类型科学作业类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这也让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未来3至5年,“蛟龙”号将开展试验性应用: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号的急切需求,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应用队伍。同时,针对目前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需要,我国正计划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点关注区域开展试验性应用调查。

     

        3 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

     

        9月25日上午,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这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舰”是利用一艘原名为“瓦良格号”的废旧航母平台改建的。从去年8月起,已经进行了近10次海试。由于航母正式入列表示其从一件产品转变为一艘战舰,故此举标志着中国海军关于航母作战训练基础性工作全面启动。

     

        今后一段时间,“辽宁舰”将主要担任训练和科研任务,为远洋投送和作战提供平台。

     

        4“北斗”完成亚太地区全覆盖

     

        在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对亚太地区全覆盖的发展目标,并正式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其中,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5 “子午工程”通过验收正式运行

     

        10月23日,我国空间天气和环境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科学运行。该工程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跨度最长、监测空间范围最广、监测方法和手段最全、监测参数最多、综合性最强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

     

        子午工程遵循“边建设、边运行、边产出”的原则,曾经为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等国家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提供空间环境预报、警报和现报。目前,该工程已实现“可向各类用户提供连续、可靠、准实时空间环境信息的数据中心”等一系列创新。

     

        6 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诞生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此举将大幅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准确性,有助提高育种效率,杜绝假种子危害。

     

        传统育种周期长、不可预见,全凭育种专家的经验和肉眼筛选。有了这个工具后,专家可把大田搬到实验室,进行大规模精准筛选,排除95%以上的单株,剩下少量单株种到大田,大大减少了田间工作量。业内专家认为,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研制成功后,原来培育一个品种需要平均8到10年的周期,现在只需要3到5年就可完成。

     

        7 抗艾滋病病毒感染新细胞被发现

     

        武汉大学的科研团队历经3年多时间发现:一种名为“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艾滋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并且这种活性具有广谱性,既可抑制实验室保存的艾滋病毒病毒株,也可抑制临床上分离得到的艾滋病毒病毒株。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份的《淋巴细胞生物学》杂志。

     

        “表达CD56分子的T淋巴细胞”既具有自然杀伤功能,又能起到自我保护作用,是人类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它只被发现在抗肿瘤和抗肝炎病毒感染中起作用,而没有发现对抗艾滋病毒感染有较强作用。

     

        8  世界最大人胚胎干细胞库建成

     

        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的卢光琇带领科研团队,通过发明大规模玻璃化冷冻装置和改进微量细胞的玻璃化冷冻技术,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具有不同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人胚胎干细胞库。

     

        如今,该团队建立的人胚胎干细胞系已有300多株,使保存的早期微量细胞复苏效率超过95%,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立了多种遗传病干细胞库,为发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了人类模型。此外,该团队还证明了临床受精异常的废弃胚胎可作为正常核型人胚胎干细胞系新的有效来源,从而为大规模建库奠定了理论基础。

     

        9 我国发布分辨率最高全月图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月6日发布了由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影像图。这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此前,还从未有国家获得和发布分辨率优于7米、100%覆盖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图。

     

        此次获得的全月球影像数据,影像色调一致,层次丰富,图像清晰,相对配准精度不超过两个像元。专家评审认为:嫦娥二号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的数据处理和制图质量得到了严格、有效控制,影像图的空间分辨率、影像质量、镶嵌精度、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等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0  科学家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在北京宣布:科学家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重要成果对于最终揭开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谜有着重大意义。

     

        国际著名科学期刊对该成果进行了报道和评论。《自然》在线版称:“这个表示中微子振荡的难以捉摸的参数,现已被首次精确地测量。”《科学》在线版“科学此刻”栏目评价说:“此次成果完成了一幅中微子的概念图,这为‘中微子与反中微子行为间不对称’的实验铺平了道路,将可以解释为何现在的宇宙中有如此多的物质,却只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反物质这一问题。”

     

    点评

     

    实干铸就辉煌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李大光

     

        每逢年底,各大媒体都会进行科学事件和科学人物的评选,让公众可以清晰地回顾一年以来世界发生的变化和自己国家所取得的进步,以此增强公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按照《光明日报》的梳理,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可以概况为:“飞天”、“入海”、“探微”。其中,“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对接”和“‘北斗’完成亚太地区全覆盖”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蛟龙号深潜7062米创纪录”和“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使得一些国家为中国海洋大国的强势感到震撼;而“中国科学家发现抗艾滋病病毒感染新细胞”等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展,则意味着在生物学新世纪中,中国科学家已经在某些领域掌握了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作为一家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光明日报》回顾的“2012年中国科技十个瞬间”,不仅是对国家过去一年中重大科学技术发明和创新的总结和回顾,更力图让普通公众从中了解国家在当今世界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光明日报》的工作对于提升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潜在影响。

     

        爱国不能光靠口号。希望公众通过了解这些重大科学技术事件,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将自己的爱国精神植根于伟大祖国的进步和民族的强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