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电商“造节”还能持续多久?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18日   10 版)
    CFP

        2012年“双十一”期间,淘宝全网开售仅2.3小时就刷新了2011年“双十一”期间的全天交易记录,并在24小时内销量突破191亿元。12月是线下零售和网购的高峰期,在成功造出一个“双十一”后,“双十二”接踵而至——

     

        一个多月前,“双十一”电商大战让不少消费者耳熟能详;一个月之后,“双十二”再次来袭,究竟有多少消费者会再一次疯抢呢?根据往年的情况,“双十二”的成交量会比“双十一”低,但其营销会更有针对性。今年“双十二”很多电商都不再提价格战,而是改打服务、创意等特色牌,主要是因为前几轮价格战让不少电商“失血”过多,消费者对价格战出现“审美疲劳”,导致电商不得不琢磨其他吸引消费者的办法。

     

        年底,各大电商纷纷都在忙促销。“双十一”、“双十二”,这些普通的日子,几年时间内便被电商促销占领,并被电商界视为重大节日。

     

        电商“造节”促销引买家

     

        网购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其价格合理。另外,电商还会在每年年底分别进行“双十一”、“双十二”两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低价促销”的确吸引了不少买家。“双十二”期间,淘宝、腾讯拍拍、苏宁易购、京东等又再一次低价促销吸引买家。其中,腾讯拍拍网则借助年底促销及“双十二”的噱头,将打折促销从12月10日延续至14日。

     

        对于选择“双十一”、“双十二”时间点造节,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第一,冬装销量大,服装鞋帽是商城交易量的绝对主力,10月到12月,冬装销售能占到全年服装销售的一半左右。第二,避开线下年终大促销,12月是传统线下的大促销时间,那时候线下的力度不比线上小。

     

        艾瑞数据显示,早在去年,像“双十一”这样被硬生生创造出来的“节日”覆盖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传统“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但它用真实的消费推进着电商的增长和改进,并创造出了历史、改变了人们购物的方式。

     

        “促销”中用户体验有不足

     

        今年下半年以来,电商行业已经爆发了数轮价格战,电商价格战迎合了网购消费者喜欢打折商品的喜好,但其中曝出的虚假促销、网页崩溃、支付拥堵等问题让消费者反感,单纯以价格为卖点的促销吸引力正在下降。

     

        据了解,如今电商各种打折、返券的花招不少,价格战更多的是为刺激消费者购物的噱头,有消费者表示:“买的不如卖的精,亏本的生意谁会一直做下去?”

     

        另外,由于电商打折促销的时间相对集中,所以会出现快递爆仓、售后服务跟不上等情况。近日,杨先生向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投诉平台投诉天猫说:“我是2012年11月12日下的订单,但一直到11月23日也没有发货,前后11天。天猫规则说得很清楚:‘超过3天不发货,按天猫规则处理’,但和天猫客服沟通多次,等待一个星期后,等来的还是‘不能处理,不能按规则赔偿’。”消费者普遍反映,在“双十一”期间购买的商品,原本3天至4天就能送到,可很多是7天后才把东西拿到手,快递送货到达时间比平时多了一倍。“双十二”都来了,“双十一”在网上买的商品竟然有的还没发货。

     

        频繁“造节”导致消费疲劳

     

        “由于‘双十一’期间,部分消费者认为商家实际优惠幅度并不如想象得大,消费心理趋于理性,且两次促销活动仅间隔一个月,消费力有提前透支的可能,因此,电商‘双十二’收益并没有重现此前的爆发式增长。同时,从以往经验来看,厂家和电商在年底将想尽招数完成年度任务,大部分电商经过‘双十一’已经完成经营额度,‘双十二’将更注重利润,从而减少巨额亏损。

     

        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认为,“双十二”电商普遍低调处理,主要由于网购市场刚经历“双十一”,消费能力有所下降,价格刺激作用不再明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杜鹏称,频繁“造节”会引发消费疲劳,“双十二”将很难再现“双十一”的辉煌,元旦和春节会是近期的消费井喷期。此外,实体店与网店相比,价高但服务和体验到位,网店价优但可能物流不畅或售后少保障,消费者要做好衡量。

     

        电商无疑是今年轰轰烈烈“造节”运动中最大的赢家。但频繁“造节”并不是长久之计,必然会导致消费者购买疲劳。(本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