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赤水:呵护红色的家园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7日 04版)
    丹霞石壁——佛光岩 洪开第摄
    文化地标

    文化地标

    赤水红军烈士陵园 刘荣誉摄

        ■赤水市委书记张集智: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建设高楼大厦,更要构建精神大厦,占领文化制高点。

     

        ■赤水市市长况顺航:文化与山水相宜,铸就生态旅游的魂魄,才能托起城市的未来。

     

     主持人语

     

        地处黔北与川南交界处的赤水,澎湃的赤水河绕城而去直下长江,素有“川黔锁钥”之谓,称为“边城”;地理上,云贵高原在此急剧下降,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势切割强烈,是贵州最不适宜农耕的地区之一。但是,正是在这看似极端的环境下,赤水人化劣势为优势,砥砺前行,秉承“开放、包容、奋进”的文化之路,以文化浸润诗意赤水、红色赤水,彰显出卓尔不群的文化特色。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植根历史凸显文化魅力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在赤水的老城区,一段长八百多米、高七八米,连接当年西门和北门的明代古城墙被保留下来,诉说着赤水城的兴衰,这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赤水对文化作出的贡献。城墙记录了明万历年间,朝廷平定播州(今遵义)之乱,“改土归流”的历史。

     

        赤水因赤水河水路之便,历史上,长期扮演着贵州重要港口的角色,是川盐入黔和黔矿出川的主要通道。历史上,赤水人逐赤水河而居,商贾云集,孕育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和商旅文化,留下了诸多遗迹,赤水城有“九宫十八庙”,溯赤水河而上,有大同古镇、复兴江西会馆、丙安古镇。

     

        这种“客家文化”和商旅文化也称为河运文化,表现出的是一种“开放、包容、奋进”的品格。

     

        近年来,赤水坚持不懈地抓文化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发掘、保护历史文化的工作。先后修缮了万寿宫、复兴江西会馆两处古迹,分别辟为赤水博物馆和丹霞石刻馆;将大同古镇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丙安古镇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红色是赤水的代表性符号,同时,红色文化也是赤水的宝贵财富。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遵义会议”后,在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四渡赤水”战役,开展了长达三个多月的迂回运动战,留下了多处战斗遗迹和红色印记。

     

        “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计划攻占赤水城,渡赤水河,从泸州渡长江,实现与川西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红一军团担任主攻任务,林彪亲自到丙安靠前指挥……”讲解员朱光珍在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向游客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她的任务是把“四渡赤水”的经过介绍清楚。

     

        赤水特别重视红色文化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把红色文化和“四渡赤水”精神视为奋进的动力。先后投入巨资,建成了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黄陂洞红军战斗遗址、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2010年,还在大同古镇发现了贵州省的第一个中共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旧址,并辟为纪念馆,成为开展党课教学的基地,发挥了重要的红色教育功能。

     

        漫步赤水城,到处可见红色文化印记,高大突兀的“奇兵”雕塑,长长的“四渡赤水”文化墙让人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在学校、演艺城、广场歌舞,《四渡赤水出奇兵》、《十送红军》一定是舞台的高潮部分,赤水用讲红色故事、唱红歌、跳拥军秧歌等多种形式,让红色文化代代传递。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建设高楼大厦,更要构建精神大厦,占领文化制高点,用先进文化占领阵地,呵护人类的精神家园。”赤水市委书记张集智面对记者说。

     

        近年来,赤水大力实施“孝亲敬老工程”,对80岁以上老人按月发放生活补贴,每年评选表彰10名孝亲敬老先进个人,在全社会营造了爱老、敬老的浓厚氛围。

     

        邀请艺术家创作了《赤水情》、《西部春暖赤水河》、《桫椤姑娘》、《赤水河是我家》等具有地域色彩的脍炙人口的歌曲,传唱在赤水的大街小巷。

     

        将“独竹漂”、“赤水河船工号子”、“游氏武术”、“晒醋工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赤水还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基地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

     

        赤水在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方面卓有成效,赤水城也因此显得厚重而有内涵。

     

     文化惠民凸显以人为本

     

        文化惠民,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标志。近年来,赤水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人民群众渴望有更多的文化生活,市委政府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就顺应了人民的新期待。

     

        “音响由政府免费提供,大家跳舞锻炼身体可方便了。”正在河滨小广场锻炼身体的梁阿姨满意地说。原来,赤水大力鼓励“坝坝舞”,在城区开辟了22个健身场地,统一提供音响设备,方便市民锻炼身体,对新建小区强制性规划活动小广场,把市民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上来。

     

        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赤水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覆盖,使群众享有均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100个行政村,农户100%收看到广播电视卫星信号;添置700多万元图书,建成了102个农家书屋,图书室覆盖到村,更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部设备;实现了赤水博物馆、桫椤自然博物馆、丹霞石刻艺术博物馆、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及红色文化主题场所的免费开放;新建13个乡镇文化站和51个群众健身广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升级。

     

        建立了“月末广场文艺演出”和两年一次的“新春文艺调演”制度,每年举办一次“多彩贵州”选拔赛和美食节活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组建了22支文艺团体,培养和储备了近2000名文艺人才,越来越多的群众被吸引和自觉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独竹漂》表演多次在全国赛事中获奖,把独特的竹文化宣传出去。赤水还出台了文化艺术创作奖励制度,“十一五”以来,赤水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累计投入1亿多元。

     

        文化惠民活动,既关怀了民生,又在极宽松的环境下发展了文化。

     

     文化赋予生态旅游魂魄

     

        赤水是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目的地,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四渡赤水”红色文化资源,以丹霞、竹海、瀑布、桫椤为代表的绿色生态资源,以古镇为代表的河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将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是赤水科学发展的课题。

     

        “文化与山水相宜,铸就生态旅游的魂魄,以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才能托起城市的未来。”赤水市委常委、市长况顺航说。

     

        赤水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大石盘民族风情园,挖掘和保护苗族“踩山节”。

     

        投入1亿多元,建设了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桫椤自然博物馆、丹霞地质公园博物馆、竹文化博物馆。

     

        打造了大同古镇“端午节”系列活动,赛龙舟、赛独竹漂、吃长街宴成为赤水吸引游客的文化招牌。

     

        在今年10月底召开的首届遵义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投资达100亿元的东方影视城·红色文化产业园签约,将把赤水河畔的庙沱半岛打造为文化城。

     

        赤水还在城市新区规划了8.6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将建文化创意产业园,体育航空活动基地,竹旅游产品加工园等,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共同快速发展。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产业的振兴,文化潜力将得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河运文化、生态文化、竹文化、孝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进一步发扬光大,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是生产力,更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赤水大力抓文化建设,呵护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市民对文化更加认同、更加自信。(本报记者 柳路 本报通讯员 马华 刘荣誉)

     

     专家点评

     

        当代丹霞地貌研究专家、中山大学教授 黄进

     

        我走过的中国的山山水水中,赤水是发现丹霞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年轻的地貌,是中国丹霞地貌最美的地方。在180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1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所以我得出这样的结论,“赤水丹霞地貌面积之大,发育之典型,壮观美丽,当属全国第一”、“赤水丹霞地貌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是赤水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宝贵财富”。

     

        专栏编辑 杨 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