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解读十八大·国防和军队建设系列文章 ⑤
    一支军队,越是拥有过光辉历史,其观念、行为与制度越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变革难度也就越大。战场变成屠场的背后,是拒绝革新的悲凉

    谁收获超额战略红利

    ——谈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7日 07版)

        特邀嘉宾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 李海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战争意志的表达方式变了

     

        变者,天道也。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全球新军事革命蓬勃兴起。

     

        与人类社会过去经历过的金属化、火药化和机械化军事革命相比,以信息化为标识的新军事革命给人类军事活动带来的深刻变化无以伦比。从战争样式到军事理论,从武器装备到人员编成,从指挥系统到后勤保障,都已经产生并继续产生着天翻地覆的变革。在人类历史中,“冲破战争迷雾”第一次从遥不可及到近在咫尺。

     

        战争刺激军事革命,也检验革命的成效。冷战的结束并没有把人类带入“永久和平”,反而出现更多的“热战”。从海湾战争到反恐战争,20多年来,在美军的全球战争表演中,人们看到全新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军队战场感知能力空前增强,C4ISRK系统在作战要素中的全面渗透,使海量信息传递更为快捷、高效,军事力量体系整体效能实现倍增。战争节奏骤然加快,开战即决战,发现即摧毁,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意志的表达方式。各种新型力量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小型化、合成化和多样化的动态功能部队,实现海陆空天电网的综合集成。军事理论创新出现“井喷”,基于效果作战、一体化联合作战、网络中心战等理论层出不穷。

     

        战争从来不同情弱者。在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不断采取措施重塑军事体系,大力推进武器装备更新、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军事理论创新和编制体制调整。谁都知道,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谁先完成新军事革命,谁就收获超额的战略红利。

     

        困难在于利益格局的调整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军事领域的竞争最为激烈与残酷,因此,军队最需活力,从而也最需要创新。但历史的事实是,军队往往趋向保守。一支军队,越是拥有过光辉历史,其观念、行为与制度越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变革难度也就越大。二战时,曾经光荣的波兰骑兵,丝毫没有意识到机械化战争时代的来临,甚至认为德国坦克的装甲不过是用锡板做成的伪装。战马与坦克的碰撞,血肉之驱与钢铁洪流的对抗,战场变成屠场的背后,是拒绝革新的悲凉。

     

        当前,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还难以满足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潮流,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努力推动军事理论、武器装备、组织体制、军事训练和保障方式创新,破解制约军队建设和战斗力提升的深层次矛盾,逐步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整体性、革命性变革。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丰富实践,使我军的军事理论几乎超越所有对手。而长久的和平,虽然是对军队的褒奖,但也容易使我们丧失对现代战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仗、怎样打仗是军事理论创新着力回答的基本问题。能否真正直面我军建设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能否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胆识提出应对之策,是检验军事理论创新成色的试金石。

     

        “凡兵有大论者,必先论其器。”国防科技工业是装备生产的基础,其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军事变革必须把握的战略基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表明,以科技为主导的武器装备发展水平,正日益成为夺取未来战争优势的关键。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花钱买不来的。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从武器装备长远建设看,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都必须立足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推动军事变革必须不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改革之事,说易行难。最大阻碍是利益格局调整困难。纵览他国军队改革历程,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掌握改革话语权的指挥决策机关越改得利越多,越为庞大;而远离庙堂的一线作战力量越改得利越少,越为受伤。最终形成“头大身小、尾大不掉”的状况。我们要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所以,必须按照中央军委对今后一个时期改革总体任务的部署,积极稳妥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争取到2020年形成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

     

        强国必以正兵

     

        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是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体系,是可以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体系,是适应军事斗争领域不断拓展、具有多维作战能力攻防兼备的体系。为此,要通过调整优化作战力量结构,健全有利于联合作战的体制机制,推进作战要素融合集成,加快形成精干、联合、多能、高效的信息化军事力量体系。

     

        调整优化作战力量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指引结构。军队承担职能任务的变化要求作战力量结构的优化。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经过历次改革调整,我军在7个军兵种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也产生了10余个新军兵种。兵贵精而不贵多。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高技术军兵种建设成为调整优化作战力量结构的重点。对于我军来说,主要是加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建设,推动陆军部队总体转型,加快信息作战、军事航天、远程投送和打击、无人化作战、战略威慑等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优化军兵种内部结构和部队编成。

     

        健全联合作战体制机制。只有联的上,才能打的准。联合作战要求它的参战力量是高度整合的诸军兵种联合部队,指挥手段是网络化的指挥信息系统,作战空间是陆海空天电网多维领域,作战行动是高度协调配合的精确作战。为此,必须着眼于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能力,建立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训练体制、联合保障体制。逐步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信息不联通、情报不共享、流程不顺畅、训练不真实、保障不精确的问题。

     

        推进作战要素融合集成。手指握成拳,才能有力量。任何时代军队战斗力形成的真谛,都在于把分散的要素融合起来,达到1+1>2的效果。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融合性、系统性、集成性和一体化的特点,为实现作战要素的融合集成提供了基础性手段。在我军未来建设与发展中,按照作战体系运转特点规律,运用信息系统把侦察情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各种作战要素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发挥作战体系的整体效能,是一个基本的努力方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