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这是很多患者向医生表述的症状。其实,眩晕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是门急诊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之一。最新临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眩晕的发病率约为8%,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眩晕发病率女性为57%,男性为39%。由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年轻人患上眩晕症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眩晕发作时,客观体征相对较少,所以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比较困难。目前已经明确可以引起眩晕的疾病有80余种,其中颈性眩晕患者比较常见。
50岁以上眩晕患者半数为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由颈椎病引起,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颈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肩背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其表现可呈多样化组合形式。有研究指出,50岁以上眩晕患者中,有50%的患者为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反复发作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即手臂发麻、无力,持物不自主坠落。半数以上可伴有耳鸣,62%-84%患者有头痛,多局限在顶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劳累后容易发作或加重,休息或经颈托外固定治疗可以减轻。
颈椎发生损伤、退变和不稳是祸因
为什么该病的发生率这么高呢?
这是因为颈椎是脊柱中屈伸、旋转活动度最大的部位。颈椎周围有多组富有弹性、韧性的肌肉及韧带组织,对颈椎起着固定和保护作用。颈椎的生理特征及功能要求其既有高度的灵活性,又具备足够的稳定性,以使其能保护脊髓、神经及椎动脉等重要组织,并能在三维空间内进行较大范围的生理活动。由于颈椎支持结构远不如胸椎、腰椎和骶椎稳固,而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颈椎活动度最大最频繁,因此,易发生损伤、退变和不稳。
此外,在脊柱外伤中,颈部肌肉和韧带首当其冲地承受各种应力的冲击,亦容易受到损伤。
治疗需根据病情及身体情况因人而异
患者发生急性颈性眩晕时,应尽量卧床不动,避免发病。还可以佩戴颈托,防止诱发颈性眩晕,这主要是因为颈性不稳定刺激椎动脉、神经、血管诱发发病。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情况,采取各种药物保守治疗和各类手术治疗。
此外,基于颈椎的这些生理特点,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我们结合30年的临床实践,创编了一套简便易行的颈肌训练方法,不打针、不吃药,改善颈性眩晕症状。患者可每日早晚各进行一组,每组训练次数不限,以患者稍觉颈部疲劳为度。
小知识
等长训练:是指肌肉收缩而肌纤维不缩短,即可增加肌肉的张力而不改变肌肉长度的运动。
抗阻力训练:是通过外加的阻力对抗肌肉进行刺激,从而使其产生适应性肥大,达到增加肌肉强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