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要了解一所大学,就先去看学校的报告栏。留心一下铜陵学院的报告栏,便会发现这里学术报告一场接一场,报告人除了本校老师,还有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长江学者、知名专家;这里双休日校外“拜师学艺”活动一个接一个,大到世界500强企业的见习、实训,小到社区的观摩、学习。
“这都是我们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党委书记储国定告诉记者,作为新建本科院校,铜陵学院一直在凝练特色上下功夫,铸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找准定位为特色发展奠基
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每一所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答题。“我们做了许多‘功课’,才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答案。”铜陵学院院长丁家云介绍。
2009年年初,一条“安徽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联盟”的消息通过本报传遍全国,当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联盟《行知宣言》,引起教育部以及整个高等教育界的共同关注。而铜陵学院,就是这个创新型合作联盟的主要发起单位。丁家云说,基础薄弱、资源相对匮乏,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铜陵学院在冷静、科学定位的同时,还谋求在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上着手“破题”。
找准办学定位之后,凝练特色便成为发展的头等大事。围绕学院和社会需求实际,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和造就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把服务定位在“立足皖江地区,面向安徽,辐射全国”。
涵养文化凸显应用特色
青铜文化历史文献、技术资料、青铜产业的企业与产品、古代与当今的能工巧匠……一键进入“青铜文数据库”,关于青铜的内容几乎是一网打尽——开发这个囊括古今中外数据库的,就是铜陵学院。
“服务当地的教学科研载体,只是我们凸显运用特色的一部分。”丁家云介绍,铜陵学院在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中,把涵养符合办学定位的文化当作重要抓手,寻求点石成金的辐射效应。
“基层的业务更具体,这可是书本上学不来的。”刘珺是铜陵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说起自己在铜陵市民政局基层政权社区管理科挂职的感受,十分感慨。作为涵养文化的主体,学院注重应用型“双能”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挂职打通专业知识与专业实际的“梗阻”,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
校地互动面向产业办学
2012年7月,铜陵学院电气系“蓝盾班”首届学生顺利毕业,与一般大学生不同,这些毕业生拿到手的不仅有毕业证、学位证,还有工作证——这是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像这样培养模式的班级,还有“莱德班”“华为班”“淮钢班”“沙钢班”……
学院与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铜陵有色、马钢等200多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实训、就业、科研校外实践基地,既为大批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和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又推进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这里都是一流的设备,最新的工艺。”说起自动化系统实训中心,铜陵学院师生都透着一种骄傲。这个项目,是校企合作校企双赢的成果——学校得到的是最新的实训载体,企业得到的是毕业就可以上岗、上岗就能熟练工作的员工。
特色,才是核心竞争力。致力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铜陵学院,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连续三年达到100%,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省二本控制线15分以上。与之相对应,连续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5%,成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本报记者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