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市区坐车近8个小时到城口县城,从县城坐车1个多小时到岚天乡,从乡场再坐车约两小时,记者终于到达阳河溪高山移民安置点。
“几十年守着老山沟,脑壳都待木了。搬下来以后,人也灵光些了,生活肯定是以前不能比的了。”经营小百货店的寥从英说,“现在的收入比山上不知翻了多少倍,十八大报告说以后收入还要涨一倍,我们觉得更有信心了,也更有盼头了!”
寥从英一家原来住在海拔1600多米的金锁寨。那是一个无土、无路、无水、无电的“四无”地带,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全村人都要下山找水。由于路途遥远,一个壮劳力一天最多也只能背两趟水。“路难走、房难建,读书就医都不便,家家都怕下雨天”,一直到2004年,15户仍在山上苦苦支撑的村民中,还有11户的住房是“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星星”。
2004年,岚天乡在阳河村一组的公路边平整出3亩多土地,作为金锁寨15户高山移民的集中安置点。乡里利用国家扶贫集团、重庆市扶贫集团和城口县政府的15万元扶贫资金,加上每户自筹的9000元,修起了15幢小楼。乡政府为每户移民就近调剂了1亩菜地,又筹集2.5万元将水、电安装到每家每户。
“生活真是一天一个样。”寥从英说。搬进新家的第三天,寥从英的丈夫魏朝友就跟着阳河村的人一起外出务工,到年底就挣回了6000多元,现在每年都能挣回1万多元。寥从英在家里开了一个小百货店,顺带收购土产品卖给游客,每月也有近800元的收入。以前在山上种的是玉米、土豆、红薯等,现在乡里引导种植天麻、党参和独活等中药材,环境变得更好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收益反而更高了。
“阳河溪是城口县‘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游客进山,产品出山’的一个缩影。”县委书记裴智说,城口县位于重庆市最北端的大巴山南麓腹地,最高海拔2686米,最低海拔481米,全县18.3万农业人口,只有2.3万亩水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2006年以来,城口县逐步探索出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整村搬迁、集中安置、整合资源、配套设施、扶持产业、促进增收”的扶贫搬迁新路子。按照“生态为本,特色为魂;民生为要,发展为重”的发展战略,到2011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建成移民安置区(点)25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5714户22852人。全县共有26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5年的1966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4576元。
“通过扶贫搬迁和发展林禽、林畜、林果、林药、林蜂、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城口已有约25万亩山地退耕还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7.7%,最近几年全年空气优良天数都在362天以上。”裴智说,“今年2月召开的县党代会上,我们提出要建设‘大巴山盆景之城’。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使我们对实现‘美丽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江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