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今日话题

    让正能量常驻心中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12日   10 版)

        榜样引领道德风尚,一批批“中国好人”“最美乡村教师”撑起民族与时代的脊梁,传递人间大爱,释放社会正能量。

     

        为什么有的人会健康、积极、乐观,而有的人却消极、颓废,甚至走向了邪恶……这中间有怎样的历程?如何消解负能量?如何使个人拥有常态化的正能量?本报记者近日就此话题,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铁芳教授展开对话。

     

        裨补个体灵魂的空虚

     

        记者:有的人消极、颓废,甚至走向邪恶,而有的人却健康、乐观。您认同正能量这一说法吗?

     

        刘铁芳:我认同这种说法。我们要寻找常态化的正能量,裨补个体灵魂的空虚,并以此为契机,从整体上反思时代发展的路径,重审社会文化、教养水平的合理建构。

     

        当下,我们还很难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尤其是普通人、失意人群背负巨大压力,在关乎切身生存利益面前,规避矛盾、调节心态,平复心理,实现人生的平稳起落,并非易事。无论是享受凡人的简单生活,还是通过社会路径改变底层命运,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保的公正与完善,都需要以无限的正能量来呵护。

     

        记者:正能量常常突然集中释放,比如城市暴雨里涌现的爱心群众,而平时,在相安无事时候,他们还会为鸡毛蒜皮的事儿争吵、挤兑,正能量离我们到底是远是近?

     

        刘铁芳:这是一种社会非正常状态中的结果,也即非常态刺激的结果,并非正能量正常发挥的产物,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的民众整体上正能量并不足以控制日常生活。

     

        我们缺少超越个体生活、调节日常繁琐事务的精神力量,故动辄发怒、大打出手,轻易地成为常态,正是因为我们缺少影响生活整体的能量极,以致我们的正能量偏弱,不足以改变日常生活的轨迹。

     

        所谓正能量,说白了也就是一种积极生活的品质与力量,包括自信、达观、乐于交流、包容、积极接纳他人和世界等。只要我们具备了足够的正能量,我们就足以自我协调负能量的干扰,而让生活显示出阳光灿烂的健康品质。一旦我们缺少正能量,又淤积了太多的负能量,那么个体生活就难免每况愈下,节节后退。

     

        家庭教育不足使正能量不够分量

     

        记者:人们迫切期待得到合宜的裨补,正能量一词恰逢其时地出现,无疑起到了“望梅止渴”的功效。既然正能量的作用如此重要,我们如何寻找正能量?

     

        刘铁芳: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着成功与失败的交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唯有切实地提升个体的文化和心灵品质,我们才可能保持生活中正能量对负能量的优势,而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可预测的际遇。

     

        获取正能量关键在家庭大德教育,其中精神资源的积蓄,便是正能量。所谓家庭大德,指的是在家庭中,或者通过家庭,而体现出来的对社会正义、公正、秩序、民族国家等更高事物的认识与关注,学会爱、包容、积极的社会交往、与人为善等。

     

        在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下,我们懂得勤劳、简朴、守孝这类的小德教育,但也忽略了尊重生命、契约这类关乎社会的大德教育。在个人、家庭与社会的隔阂中,个人适应小家庭生活的教育是成功的,而接受的家庭大德教育却还很匮乏。它的缺失与匮乏,使很多人感到社会正能量远不够有分量。人们乐于随大溜式献爱心,却缺乏善的自觉意识。

     

        记者:如何提醒自己或者有怎样途径,才能活得快乐而又不走偏锋?

     

        刘铁芳:面对正能量袭来,人们应更加珍视传统资源,如“知足常乐”。这不失为可取的方式,包括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以及民间社会的诸种文化资源。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寻找正能量,还应该学会消减负能量。选择以积极奋进的方式来提升自我、缓和自我生命之中的负能量。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概念,而是一个囊括了家庭小德与大德的全方位教育工程,但是现在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传递正能量的方式,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正的建立与制度的完善,以鼓励民众安分守己、正当致富的生存路径;二是文化与教育的改善,全面提升社会的整体教养水平。对于我们而言,社会建设与文化教育提升,可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正能量是教育启迪、文化历练和生活养成的结晶

     

        记者:面对种种不如意、困境,又该怎样调节心态,平复心理失调,如何补充正能量?

     

        刘铁芳: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每个人都在拼搏,我们实际上不可能简单地要底层人如何安分守己。这等于是默认他们眼下的生存困境。我们所能说的只能是渴望每个人都找到自己诚实致富的路径,如果一时找不到,我们就要一步步来,赚钱虽然不多,但生活不紧不迫,凡人的生活也足以成为一种幸福。

     

        正能量非自然而生,寻找起来也非易事,它是个人修养与生活历练的结果,也即教育启迪、文化历练和生活养成的结晶。正能量就其实质而言,乃是文化教化的结果。

     

        在日常生活空间中,有很多补充正能量的因素,这里涉及到的是个体发展的民间资源,应充分关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交流,特别是一个人年少的时候,就要活在民间,活在伙伴、邻里交往之中,确切地说,活在日常生活世界广泛的精神场域之中,避免个体生存空间的狭窄化。那些“最美”正是因为离得并不远,有的可能就在你我身边,还原到日常生活中,确实具有感人力量。应多从民众日常需要着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乐于接受美好事物,而非要么高高在上,要么泛娱乐化。

     

        记者:政府、社会层面又该做些什么,让普通民众更加自觉地释放“正能量”?

     

        刘铁芳:最好的方式是让政府回归本位,老老实实接受百姓的监督批评,民众自然能从中提高自己的正能量。参与政治社会,提高政治热情,其实是民众提高自我社会意识,提高正能量的基本形式。

     

        社会层面,当然要注重文化的引导性,包括传媒、社区、学校的文化渗透,都是至关重要的。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注每个人的健全发展,应当成为社会整体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主题。尽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时代的主题,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并不足以成为我们今天的现实,但我们依然应该把它牢牢地作为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理念,作为诸种社会事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朝向它,追寻它。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王建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