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九江:在黄金地段建保障房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12日   04 版)
    图为本报记者童怀(右一)、郭丽君(左一)在九江市首批保障房小区怡康苑李翠平家采访。本报记者 胡晓军摄

        12月3日,江西九江市民张勇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条手机短信,“九江中心城区公租房公开摇号仪式将于12月8日14时30分在九江电视台现场直播,600余名申请户代表受邀将亲临演播室,现场参加摇号。”

        此次分配的中心城区公租房共13708套,超过了计划今年完成的13500套限额。

        近年来,九江的保障性住房由“要我建”变成“我要建”,探索出特色鲜、成效明显的“九江模式”。“在九江,保障性住房建设被列为一号民生工程。建设好保障房,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九江市市长殷美根对记者说,“一是为了解决百姓的住房困难,二是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留住职工,三是为了防止房价过快上涨。今后,我们就是要把保障房建设与九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目标紧紧结合起来,把民生工程和创新社会管理结合起来。”

        记者走进九江市第一批保障性住房小区——怡康苑,这个有着1323户住户的廉租房小区环境十分整洁,数十幢六层楼房错落有致,电动车、自行车整齐停放在车棚内;6年前栽种的玉兰、杜鹃等花木已经有碗口粗。

        来到3栋3单元103室低保户李翠平的家,只见40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挂着的一幅十字绣十分打眼——“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李翠平告诉记者:“搬进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绣了这个十字绣,这句话特别能代表我的心情。”

        保障房不仅是安居工程,也是安心工程。年过六旬的骆翠华大妈腿脚有残疾,老伴吴天顺身体不好,没有工作能力。在搬进保障房以前,一家三口挤在一间简易出租房里。说起现在的生活,骆大妈很满足:“以前大白天进家也得开灯,现在你看这房子多敞亮,还有管道煤气、热水器,一个月房租30多元,一年物业费才50元,没什么负担。”

        保障房建设与推进九江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息息相关。九江市亟须吸引大批年轻人来此就业创业,来了以后住在哪儿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九江市提出用3年时间建设10万套公租房,即2011年建设2万套,2012年和2013年各建设4万套,共500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3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申请公租房不受户籍的限制,从而实现“只要在九江就业创业,就能在九江安居乐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作出专门部署。朱作清表示,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从具体的每一项工作入手,“保障房工程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考验着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我们不仅要把房子建起来、分下去、管理起来,更要把房子建设好、分得公、管到位。”朱作清告诉记者,九江市保障房建设目前已经逐渐走出了一条符合政策要求、群众认可欢迎、便于管理操作的保障房工作“九江模式”,即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三房合一、五位一体、租售并举、租补分离、严格准入、动态管理的办法。“我们把保障房建在黄金地段,比如怡祥苑就是典型的学区房。”

        来到怡祥苑,这里高楼林立,建筑设计新颖,外墙颜色搭配柔和,与周围的商品房小区相比一点也不逊色。不仅如此,这附近还有九江市最好的医院和体育馆等公共设施。

        分得公平还得管得到位。“如何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我们的经验是尽可能找本小区人参与管理,雇他们从事保洁保安等工作。一方面让中低收入人群实现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这些人的责任心就是不一样,有利于实现自我管理。”九江房地产物业有限公司副经理帅保健说。52岁的李翠平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小区物业为了照顾她,让她承包了一个车棚,这样她每个月就多了1000多元的收入。

        目前,没有一户拖欠廉租房房租。

        (本报记者 郭丽君 胡晓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