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27日、29日,中国科学院与地方共建的三个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分别通过验收。改革开放以来,中科院所属研究机构经过多次调整,现有院属科研机构近110家,几乎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和前沿方向。既然如此——
地方观点:
创新驱动发展的“一条捷径”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周旭东,曾任苏州科技局局长,他几乎参与了苏州医工所从谋划到立项再到建成的全过程。在他看来,和中科院共建研究所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2011年,苏州工业总产值位列全国第二名,然而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却不多,与产业规模不相适应。”周旭东说,和中科院共建研究所,就是想借助中科院的科研实力,迅速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医疗器械产业在高新区所占的比重还不高,但这是我们规划中的‘第一产业’。目前,已经有40多家企业入驻医疗器械产业园,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周旭东说,除了高新区政策引导和鼓励的因素,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辐射效应起到了很大作用。“未来,我们不仅希望医工所的成果能在产业园转化,更希望医工所成为中科院医学工程相关研究成果转移转化的基地。”
和苏州一样,天津、上海都希望借助中科院科技“国家队”的实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凝聚人才,实现产业升级,走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认为,“上海高研院是上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凝聚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也为上海科技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而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苟利军则期望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瞄准世界工业生物技术发展前沿,面向重大产业和市场需求,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使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科院声音:
根据国家需要,调整战略布局
天津工生所孙媛霞研究员每周总有几天要待在天津大港区,以她研发的生物技术为核心,亚洲最大的咸味香精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
香精是食品工业必不可少的添加剂,在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天然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受到青睐。天津是我国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对生产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生物技术的需求非常迫切。孙媛霞介绍说:“海鲜型咸味香精的生物提取技术原来一直被日本垄断,听说有企业和日本方面洽谈过购买技术,但人家不卖。”
从主攻医疗器械研发的苏州医工所,到关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天津工生所,再到定位于开展原始创新研究、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探索科技与经济、教育、金融、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的上海高研院——各自专攻、因地制宜,中科院新建研究所的用意愈见清晰:根据国家需要,调整战略布局。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说:“中科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上承担着重要职责。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需求拉动、知识和技术体系的内生驱动以及科技和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三个角度,研判和把握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可能发生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前瞻布局。”
记者观察:
现代院所制度的新探索
上海高研院有一项针对科研人员的新政策: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之后,科研团队或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控股企业。但生产稳定了之后,科研人员必须面临选择——要继续控股,就必须离开高研院;要当个科学家,就必须与经营彻底脱钩。上海高研院院长封松林说:“科学家就要做科学家该干的事,我们必须坚持公益性研究机构的特色,坚决不参与任何企业经营。”
和上海高研院一样,苏州医工所、天津工生所在人才引进、评价机制、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都有创新之举。有专家认为,新建三个研究所不仅仅是瞄准国际前沿、满足产业需求,也是现代研究所制度的有益探索。
比如,高研院之下,只有研究团队,不再设立研究所,“这就让院级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了,我们可以随时成立跨领域的研究小组。”封松林介绍说,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深入,前沿领域的探索、或是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往往不是物理、化学、生物哪一个领域的科学家就能包办的,“需要进行不同领域的组合”。
(本报北京12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齐 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