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的地方、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那是一种幸福”,人们常这样来形容幸福的感觉。在厦门,这种幸福的感觉就是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遇到了随时向你伸出友爱之手的志愿者。
12月5日,中风卧病在床的郑永宣身边,他爱人说着说着又哽咽了。她的眼神里不是带着悲伤,而是欣喜。她的眼泪不是为卧病两年的老伴而流,而是为送来温暖的志愿者而流。她已经记不清这两年来,志愿者来过多少次,甚至是“有求必应”。
这样温暖人心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厦门发生。这些送温暖的人也因此被称为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三无”志愿者。他们每天用一点一滴的爱心暖流让这座城市的文明“温度”不断上升。据统计,截至11月,厦门市已注册志愿者达33.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6%,形成青年、巾帼、“五老”、社区、科普、工会、无偿献血、红十字、社科联、老龄办、文明单位以及反扒等各类志愿者队伍。
无时无刻 等待召唤
有时间就做志愿者,这已经成为很多厦门人的生活选择。但有不少志愿者认为这样远远不够,甚至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工作。志愿者杨少华是个直肠癌患者,身上还带着人造口袋。正因为知道癌症患者的痛苦,杨少华给别的患者当起了“后勤部长”。当得知素不相识的老张也得了癌症,杨少华两年来不仅坚持天天打电话鼓励,还每次陪同老张去医院复查。现在,每天背着人造口袋带不同病人到医院看病,已经是杨少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了。
在厦门,志愿者用自己的方式时刻准备着为他人奉献。在社区网站上,有需要帮助的人,只要把求助信息发布出去,很快就会有相应的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如今,厦门已经形成快速提供帮助的志愿者服务网。
郑金汉就是通过网络与小朋友结成对子的。郑金汉被聘为厦门嘉滨小学“文明上网校外辅导员”后就引来有不少“粉丝”。郑金汉经常要上博客看看“粉丝”们的烦恼,开导他们。郭玉嫙迫不及待地要与郑金汉结对子,就直接给他留言。很快,两个人接上“线”,在博客中互动交流,成为好朋友。
头戴小红帽,一手垃圾钳、一手环保袋,胸前还贴着火红的志愿者标志,这是最常见的志愿者形象。行走在厦门大街小巷,人们还会发现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和其他市领导以这身打扮出现,同各行业志愿者拿着垃圾钳,走上街头,清理街边卫生死角。这种从上而下的召唤,让厦门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
无处不在 持续深入
在旅游景区,有人会给你指明方向甚至是带路;在交通路口,有人看着你平安过马路……这些人共同的名字叫志愿者。像这样有序的志愿者活动,并不是在最热闹的街区才能见到。厦门在全市300多个社区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实现了志愿者工作站全覆盖,更多志愿服务送到城市各个角落。
空间不是距离,更不是问题。厦门同安第一实验小学的志愿者们组成了一支书香邮差队伍。这些人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把图书送到更远的农村学校去。这样的图书漂流活动,源源不断地把新书送进去,让农村孩子的“精神粮仓”鼓起来。
让志愿服务暖流吹拂过田间地头,农村志愿服务也在持之以恒。2007年编《村规民约》,2008年编《田头新村建设和传说故事》,2009年建《集美灌口田头网站》,2010年设计筹建“鹰坑谷民俗文化园”,2012年编《田头画册》,这些是陈雨明离开挂职一年的田头村后不间断的工作。对这样的志愿服务,陈雨明说:“我无怨无悔”。
最近,厦门农民工子女很开心,因为又一个关爱阵地为他们而建。厦门市电业局的“电力爱心课堂”正式启动了, 厦门电业局志愿者团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活泼、有趣的电力知识科普课。今后,这个电力爱心课堂将每个月开办,把科学用电、绿色能源、智能电网等知识带进各个农民工子女集中学校,帮助他们开拓眼界,掌握生活常识,增进沟通交流。
无微不至 众志成城
或许别人需要的帮助只是一件小事,但厦门志愿者却把这小需求当成大事来做。因为担心老人行动不便而理发难,赵亚娟主动上门为老人理发。为了让更多人也一起来服务老人,赵亚娟招募了志愿者,他们当中有战士、导游还有残疾人。这支8人的服务队有了一个满怀希望的名字:久久爱心团队。要问现在这个爱心团队有多少人,亚娟自己也答不出来,因为不管有多少老人和孩子需要帮助,久久爱心团队总能组织起足够的理发师。理发之余,赵亚娟总想为老人们做更多的事。现在,她又在招募修脚师傅为老人修脚。
建立团队,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这已经成为厦门志愿者发展的一个趋势。许多有相同技能或者共同爱好的人,走到一起,互相提高,服务他人。在厦门思明区下沃社区有个大受居民欢迎的活动,即“十代三帮三满意”:代买菜、代看门户、代找保姆、代看小孩、代照顾老人、代请家教、代找工作、代维修家电、代找房屋出租、代办各类证件,帮扶青少年、帮医疗服务、帮婚姻介绍,服务者满意、服务对象满意、社区群众满意。这些志愿者既有大学生又有小学生,既有企业家又有低保户,既有军人又有退休老人。他们走街串巷,为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社区单位和居民提供服务,被群众称为“小巷雷锋”。
遇到外国朋友,厦门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接警员总是从容不迫,因为他们有精通8个语种的外语志愿者队伍;在接警中遇到意图轻生人员时,通过三方通话的形式,由心理咨询师对其心理辅导。厦门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一定意义上,治安志愿者已经成为警务创新的‘催化剂’。”
“你没想到的,她们都想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厦门志愿者用真心、专业技能赢得了群众口碑,换来了社会的和谐。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纪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