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记者来到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采访。一到山东曲阜,扑面而来的是“动”“静”两幅图景:“静”的是古城端重大气的氛围,宁静有序,默默注解古人崇尚的“和谐”;“动”的是机关干部大规模进村入户帮农村致富的干劲,干部与农民同生活、同劳动“上得炕头、下得地头”的作风。
从“第一书记”到“第一局长”,从“马上就办办公室”到“干部修身计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套不断完善中的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体制与机制,体现着当代共产党人“百姓至上”的理念和“务实为民”的情怀,对千百年来的“仁爱”思想进行着最新的诠释。
建立机制:联系群众有载体,深入群众有平台
12月初,齐鲁大地已染上浓浓的冬意。
往年这时,偏僻贫瘠的曲阜市石门山镇西庄村,早已是农闲时节,可今年却是一番忙碌的景象。记者看到,村头3个大沼气池正在砌砖抹水泥;万亩核桃林里在培植幼苗;有机蔬菜大棚正在插桩搭棚;新引进的樱桃种植项目在圈地翻土。
这番改变,缘于“第一书记”毛景水的到来。毛景水是曲阜市农业局局长,2011年2月,按照曲阜市“干部不脱产、工作两兼顾、到村联帮促”的第一书记“1+1”模式,他成了西庄村的“当家人”。
“我作为农业局长,以前了解的都是面上的情况,那是‘踩高跷’;现在扎进村里搞调查,是‘接地气’。”毛景水说,一年多时间里,他和大家干了几件村民以前想办却没能力办到的大事:水泥路户户通,给农民提供免费的作物良种,设计增产增收的长远产业。
像毛景水一样,去年以来,曲阜市400多名科级干部都“包”下一个村庄去当“第一书记”,实现干部驻村“全覆盖、常态化、实质性、负全责”。短短一年多,“第一书记”们帮助新修农村公路2200公里,走访农户7万余户,指导87个村顺利推选更换了支部书记,帮助80%的村由“脏、乱、差”变成了“美、洁、净”。
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说,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硬性要求和标准。去年初,曲阜市委在农村调研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交通越来越方便了,一些干部下基层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部分干部学历越来越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却弱化了;通讯越来越发达了,老百姓真实的声音却听得少了。
针对这种现象,曲阜市委决定在全市推行“第一书记”机制:让干部回到群众中去!与此相配套,还创新了九大载体和方法,实施信访局“第一局长”制度,接访常态化,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全面推行“马上就办”工作法,随时受理群众咨询和求助;实行“干部修身计划”,加强干部思想认识……有目标、有抓手,有思想、有行动,有监督、有考核,不断提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66岁的姚元卿老人就是通过信访“第一局长”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养老保险问题。“原来的厂子倒闭了,跑了多少年都没有结果。”姚元卿试着来到接访现场,对“第一局长”道出了满腹苦水。了解到具体情况后,“第一局长”当即召集民政、人社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求迅速依法解决老人的问题,并现场承诺在一周内办结。
“第一局长”以制度形式建立了领导干部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新机制,实现了市级领导干部接访常态化。今年以来,“第一局长”共接待群众来访186起,办结172起,信访案件同比下降30%。
“县郡治,则天下安。”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说:“政府创新是新形势下密切干群关系的一个必要途径。”他认为,从第一书记到第一局长,曲阜的“一整套”创新做法,都在探索同一个问题:党的群众路线如何在基层实现制度化、常态化,从而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让联系群众有载体、深入群众有平台、服务群众有渠道?
畅通渠道:“群众的不满意点,是工作的重点”
没有土地使用证是曲阜市职业中专家属院1号楼40多位住户多年来的心结。没想到,今年5月,打给国土资源局新成立的“马上就办办公室”一个电话,这个难题便迎刃而解了。为了让群众少跑腿,工作人员还带着办公设备来到家属院,现场办公,让小区的居民看到了“马上就办”的效率和风格。
一方面解决了群众不满意的难题,“马上就办办公室”还倒逼政府部门进行职能衔接,改进作风,成为“医治”部门推诿扯皮这一社会顽疾的良方——李长胜如是说。
曾有市民向曲阜市纪委反映一次性消毒餐具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纪委工作人员先后把电话打到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局、工商局等部门。结果,各部门给出的答复“踢”了一圈又回到“原点”,还是不能解决。而实行“马上就办”后,曲阜市有关领导召集3部门负责人,联合开展整治活动,对全市18家消毒餐具供应企业集中检查,只保留5家达标企业,保证群众能用到放心餐具。
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听百姓“倒苦水”,才能为百姓“解心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春苗认为,在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期,基层的一些矛盾不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低成本、高效率地妥善化解,“小矛盾”会酿成“大问题”,“初级访”有可能演化成“群体访”、“越级访”和“重复访”。曲阜市把“群众的不满意点,当作工作的重点”,就畅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了基层矛盾。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越来越好,可群众不满意、不欢迎、不理解的事儿却越来越多,原因何在?李长胜认为,是干部与群众之间有距离、少沟通,消解了政策“正能量”;部分干部不接“地气”、只踩“高跷”,不能有效地与群众对话,甚至对群众表达的诉求“围追堵截”——这就导致了政策“正能量”常常变成“负效应”现象。
为此,曲阜对畅通民意渠道打起了“组合拳”,把一系列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贯通起来,实现系统化、体系化——除了“马上就办”的现场办公,还主动开通“市委书记信箱”和“网络问政平台”,变“围追堵截”为“合理利用”,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参与”,“网上访民情、网下解民忧”,把群众发泄情绪的网络变成了“为民办事、了解社情民意、辅助决策”的重要平台。
今年4月,一位名叫“影响轮回”的网友抱怨,曲阜主要交通路口信号灯设置不合理。网络问政平台立即核实,交管部门根据网友建议合理调整了信号灯——交通畅了,这小小的一件事,让群众切实感受了干部不仅倾听群众意见,而且切实接受合理建议,解决实际问题。据了解,今年以来,“市委书记信箱”共收到群众来信2442件,办结2422件,做到“件件批示、信信回复”;“网络问政平台”先后受理群众各类诉求、意见和建议17879件,办结17851件,群众满意率99.8%……
不满足“坐等”群众反映情况,曲阜市要求干部主动畅通渠道,下到农村听民声、纳民意、答民疑、解民困。今年10月12日—17日,曲阜市级领导和各镇街、单位、部门负责人集中六天时间,深入438个村庄,对发展情况进行现场观摩,了解情况到基层,解决问题在一线……
“不管是网上还是网下,不管是村头还是社区,不管是农民还是市民,哪里有不满意点,哪里就是我们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李长胜表示,只有广开渠道,“零距离”了解群众利益诉求,才能促进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教育引导:“其身正,不令而行”
“市委常委会开到了我们村头。”曲阜武家村党支部书记武怀祥回忆起今年3月的那个会仍兴致勃勃,“那天村党员活动室挤得满满当当,市党委会专门研究我们村的发展,确定了村里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让我们基层铆足了劲儿,一定带领村民好好干,让全村的老少爷们儿尽快富起来……”
这样到一个村里解剖“麻雀”,受教育的不仅仅是村里的百姓,更是制定政策的干部们。市委常委们表示“以后还要创新,党委会要多到农村、企业一线开,这样才能更接地气,更好地贴近实际研究解决问题”。
从“常委会开到村头”到“马上就办”,从“第一书记”到“第一局长”,对于曲阜“干部群众路线”的这些创新,有人担心是“运动式”或“一阵风”。曲阜市委清醒地认识到,制度设计仅仅是有限的“量变”,要变成工作作风才是“质变”,干部作风的转变,要突出一个主题——“百姓至上”,“干部心中有人民,眼里有群众,才能自觉自愿地服务群众。”脱离群众,干群关系就会从“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甚至是“水火关系”……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关键是干部要在思想上不断深化、作风上不断转变、工作上不断实践,把贯彻群众路线在制度上常态化,在思想上人格化。”李长胜说。为此,曲阜市在全市干部中实施了以修学、修心、修礼、修德、修政、修廉为主题的“干部修身计划”,接传统文化之“地气”,加强干部政德建设。
记者看到在干部“修身档案”中,详细记录了每一位干部的道德品行状况,其中“修政工程”一项中,包含了干部开展蹲点调研、破解发展难题、联系困难农户等如何践行走群众路线的内容。
曲阜市的干部教育,也对群众的教育产生了“正向反应”。在距离孔林景区不到200米的曲阜林前社区居委会,一张竖立在大门口的“彬彬有礼教育学校”牌子引人注目。社区党支部书记孔祥龙介绍,由于靠近景区,社区1800多人中就有1300名旅游从业人员。现在,通过彬彬有礼教育学校的道德教育,他们都知道自己如何才能代表“礼仪之邦”,不仅做到诚信经营,遇到不文明的行为还主动制止,社区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同步发展。
以“小和谐”汇聚“大和谐”,一声声满意,一个个笑脸,是对曲阜市开展党的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好褒奖。在今年山东省济宁市委对曲阜的社情民意调查中,曲阜的群众满意度比去年上升了3.3个百分点,由去年的济宁市各县市区第10名上升到第4名。而且“非经济因素反而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被引导到了干事创业上,今年前三季度,曲阜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亿元,增长11.7%,名列济宁市之首,呈现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
(本报记者 张玉玲 王逸吟 赵秋丽)
以新文风抒写新气象
新闻战线“学习贯彻十八大”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已正式启动。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感受党的十八大带来的自信与活力,聆听“中国梦”践行者们的憧憬与期盼,体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传递的新风尚,新闻工作者将以扎实的作风和清新的文风,展现气象万千的中国。
在这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新闻工作者精心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的十八大的热烈反响和学习情况,宣传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成效、新进展,营造党和人民同心协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的良好舆论氛围,可以进一步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来。
“学习贯彻十八大”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是“走转改”精神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延续。自2011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率先在新闻宣传战线开展以来,记者、编辑奔赴基层一线,以所见、所听、所思、所感真切反映社会生活、回应社会关切,以小切口、小场面述评大社会、大主题,一大批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精品佳作集中涌现,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学习贯彻十八大”主题采访活动一定会继续“走转改”开创的作风和局面,将正能量、好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闻工作者下基层,就是要在真实、扎实、朴实上下功夫。真实,才能打动人;扎实,才能帮助人;朴实,才能感染人。“学习贯彻十八大”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理应打上“实”的烙印。
新闻工作者下基层,当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指针,从严要求自己,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拒接应酬,力戒空泛,在求真务实中体现新风尚。
如火的热情在民间,无穷的智慧在民间。让我们投身其中,为人民感动,被人民感染,谱写新时代的壮丽诗篇。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