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地区——德宏州芒市风平镇的一个名叫法帕的傣族小村庄,连日来,一个当地群众熟悉的边防民警身影不停地忙碌着。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他进村入户,已经连续进行了十多场宣讲。
这位35岁的民警,就是云南芒市边防武警大队民警村官孟黎明。他因禁毒防艾成绩斐然,被提拔到某个边防派出所任副所长,但因割舍不下法帕村,他辞掉了副所长职务,重新回到这里。
创造禁毒防艾的奇迹
孟黎明一米七的个子,平头,黝黑的脸让人感觉乐观、镇静。2005年3月,他进驻法帕村,开展禁毒防艾工作。
7年前,在法帕这样一个毗邻“金三角”的小村子,仅在册吸毒人员就有114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最多时达到45人,贩毒、偷盗、抢劫等案件频发。正当村民们悲观失望之际,孟黎明和工作队来了。
由于长期受毒患的影响,法帕村村民对工作队有抵触情绪,一开始,见到孟黎明等人就躲,躲不了就找借口溜走。
“一个党员一面旗。”自驻村以来,孟黎明带头与村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面抓禁毒防艾工作,一面搞新农村建设。原来寨子的路不好走,工作队就和村干部一起筹措资金,把路修好;晚上,大家又走村入户宣传发动群众戒毒。孟黎明他们帮助村委会建立了治保小组、护村队等基层组织,培训了110名禁毒防艾骨干,壮大了禁毒防艾队伍。为方便群众联系,他和其他工作队员将自己的姓名、联络方式等基本情况制成“心连心联系卡”,发放到全村农户家庭中。
在孟黎明的努力下,法帕村重大案件、贩毒案、吸毒案发案率减少,戒断巩固率上升,全村新增吸毒人员和艾滋病患者大幅下降。现在,全村6个村民小组均为“无毒村小组”,23名戒毒成功的村民实现再就业,创造了边疆德宏禁毒防艾的一个奇迹。
“感谢子弟兵,永远跟党走”
“毒品把我们家给害惨了。我老伴儿8年前就死了;两个儿子沾上毒品,一个还染上艾滋病;两个儿子死后,媳妇也走了;大女儿至今也下落不明。”谈起过去,85岁的雷奶奶一脸忧郁。
从入驻该村第10天起,孟黎明就主动承担起雷奶奶和一名失学艾滋遗孤的救助工作。起初,雷奶奶对孟黎明也不理解、不信任。孟黎明就反复去家访。白天,与雷奶奶一起到田间地头干活,晚上拉家常,听雷奶奶诉说毒品的危害。
后来,孟黎明索性打起背包,从村委会搬到雷奶奶家中住,帮她把快垮塌的厨房重新搭建起来,还帮她残疾的儿子在街边摆起了早点和烧烤摊……雷奶奶的“心结”终于打开了。
经过孟黎明一年多努力,全村26名孤寡老人都被纳入低保,6名孤儿相继走进校园。慢慢地,村民们对孟黎明的态度变了,从以前的“闭门羹”变成了“开门迎”。
后来,因任务需要,上级要把孟黎明调到别处工作。雷奶奶等村民得知后,几百名男女老少纷纷堵在路口,不让他走。
“感谢子弟兵,永远跟党走!”如今,芒市边防武警大队政委王强每次到特困户家里走访时,大家都会紧紧拉住他的手、含着热泪不停地说。
“我挂念这里的一草一木”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有盼头了。”这几天,听了孟黎明对十八大精神的解读,法帕村的百姓无不拍手称赞。
从前,法帕村村民人畜共饮一井水、一河水,水质差、不卫生,大人小孩常闹肚子。最后,在孟黎明的努力下,芒市边防武警大队筹措1.5万元让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7年来,在孟黎明的带领下,芒市边防武警大队驻法帕工作队共帮扶300余名困难群众,与村委会工作人员帮助群众办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084户8015余人,养老保险3580人,低保276人,为117户群众争取了地震危房改造。法帕村也从“艾滋村”变成全省闻名的“无毒新农村”,德宏州在中缅边境一线推广“法帕模式”,像这样的村子,现在全省已建成3915个。
因成绩突出,2007年4月,孟黎明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2007年5月,被选举为法帕村名誉村长并兼任党支部副书记;后来,他又被提拔到一个边防派出所任副所长。
“我就是割舍不下这里的雷奶奶、割舍不下老肖,割舍不下这里的乡土、乡情,到外地工作后,他们还常常与我联系,跟我说许多悄悄话,时间一长,我也禁不住挂念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今年3月,孟黎明毅然辞掉派出所副所长的职务,重新回到法帕,以名誉村长的身份,和乡亲们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本报记者 任维东 本报通讯员 杨 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