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

    深切缅怀李默然同志

    辽宁省文化厅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05日   09 版)

        2012年11月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同志突然辞世,离开了他毕生钟爱的戏剧表演事业,离开了热爱他喜欢他的广大观众。但是,他在数十年艺术实践中塑造的无数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及其高尚品格早已烙印在人们心中,必将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

        作为我们党培养的一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同志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艺术事业之中。新中国成立前李默然已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1951年,他在刚刚成立的东北人民艺术剧院主演了苏联话剧《曙光照耀莫斯科》,其激情澎湃的表演征服了全国观众,迎来了他第一个艺术高峰。此后他的艺术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先后主演了《日出》、《第一次打击》等几十部著名话剧。1960年,李默然主演了电影《甲午风云》,他所扮演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形象英姿勃发、气吞山河,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和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形成他第二个艺术高峰。1979年,52岁的李默然主演了他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话剧《报春花》,这一剧目以力度遒劲的思想和表演引起全国性艺术轰动,成就了他表演艺术的第三个高峰。1986年,59岁的李默然主演了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同年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轰动上海,成为他艺术生涯的又一个高峰。

        李默然的表演艺术以恢弘的气势、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手段在中国戏剧舞台自成一格。他起步于演外国戏并系统学习了斯坦尼表演体系,却坚决主张话剧要走民族化道路。为此他积极探索、实践,把他所喜爱并潜心学习的京剧艺术融会贯通化用于话剧表演之中,如《第一次打击》中季米特洛夫定点于一隅的大段独白,《第二个春天》中冯涛的急急风上场,《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夜弹琵琶和甩辫撞舰,《报春花》中李健的台词和形体,《李尔王》中著名的四跪两转变等等,都是化用戏曲神韵的经典之作,为全国戏剧界所激赏。他的表演艺术为辽宁人艺演剧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主演的话剧和塑造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戏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长廊,推动着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

        作为一位辽宁乃至中国戏剧的代表人物,李默然同志始终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对辽宁戏剧出人、出戏、走正路发挥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他以敏锐的政治和艺术嗅觉,经常利用文章、会议、座谈等各种形式发出声音,对辽宁戏剧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正确的创作方向进行阐述。倡导戏剧创作要“与民族同心,与时代同步,与广大观众共同创作”。

        李默然同志一直强调“人民是全部工作之根本,是文艺工作之根本,也是戏剧工作之根本。把人民作为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加以热情讴歌,反映人民的生存、命运、理想、追求、拼搏,永远应是戏剧创作、演出之重要主题。”(《辽宁戏剧断想》)他尤其强调把创作的笔触凝聚于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等劳动群众,提出作家艺术家首先要成为思想家,牢牢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旗帜鲜明地反对“三俗”。受其艺术思想影响,辽宁戏剧特别是他曾经长期担任院长并终身供职的辽宁人艺的创作,方向正、路子对、效果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施以来,辽宁先后有7部剧目荣获“十大精品剧目”称号,为全国之冠。其中《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等四部话剧来自辽宁人艺,三部表现当代工人的现实生活,一部表现影调戏艺人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出剧院坚定的艺术方向。

        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李默然同志始终关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善于学习、敏于思考,关心国家大事,是李默然终其一生的品格。改革开放以来,他深感艺术表演团体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弊端,制约着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利用会议、报刊等渠道呼吁和支持文化体制改革。他始终关心辽宁人艺的建设发展,关心辽宁戏剧人才的成长进步,希望辽宁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长盛不衰。

        李默然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文化艺术事业,为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高尚品格和卓越艺术成就将永载戏剧发展史册。我们将永远铭记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