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

    人才故事

    张广义:修笔人生亦精彩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05日   15 版)
    工作中的张广义。 高腾摄

        久违了,张广义师傅。

        凭着十几年前的印象,我骑着自行车穿过北京东单银街、金宝街,来到东四大街,再向北一百米,路东就应该看到“广义修笔店”了。越接近要找的地方我心里越忐忑,十年了,什么都可能发生。当我看见店铺门开着,一位熟悉的身影端坐屋中,安详地看着报纸,我悬着的心放下了。

        张广义可能是北京最后一位修笔师傅了,他的修笔店在这里已经开了整整50年。上世纪80年代,他可是北京的名人,获得过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全国商业系统劳动模范等一大堆荣誉。

        岁月流逝,店铺内的陈设却没有多大变化,还是那张简单的木案,还是那台打磨笔尖的电机,还是那盏昏黄的铁制台灯,只是张师傅清癯的脸变老了。

        83岁高龄的张师傅从17岁开始修笔,也不知经他那双粗糙、沾着蓝墨水的手修好过多少支笔。他说:“我觉得我活着还有点用,就是我最大的精神安慰。”

        我问他,现在修钢笔的人多吗?他说,需求还是蛮大的,顾客有本市的、外地的甚至国外的。曾经有个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心爱的派克金笔掉到地上,把笔尖摔变形了,一直没修好,他到北京休假时找到这里,仅用几十元人民币就修好了笔尖。

        几十年来,不知道有多少顾客的派克、万宝龙、西飞利金笔在张师傅的手上修好。有的顾客不远千里拿来祖传老金笔,有些实在修不了,张师傅会叮嘱几句,好好保存,老人留下的物件代表一个年代。

        张师傅修笔有个原则,能不换笔尖尽量不换,除非笔尖断了。他有一双“神手”,工作时总拿着一块薄钢片,放大镜下,变形了的笔尖经他一拨弄一梳理,水畅了,笔润了。

        说话间,店铺来了两拨儿客人,有军人,还有一群中学生,给这宁静的小店带来了片刻的生气。张师傅免不了要向买笔的孩子絮叨,不要用碳素墨水,它会把笔芯滞住。

        修笔不是个能赚钱的行当,广义修笔店每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前些年,老伴儿多病,家里经济压力大,曾有人劝他把店面租出去,一年可挣十几万。张师傅不为所动,他说我就修笔,修笔有快乐感,修好有成就感,顾客满意我有幸福感。

        当我问他,孩子们孝顺吗?他眼里溢出泪水,喃喃地说,他们孝顺,只是跟我受委屈了,因为我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财产,但我没给孩子们丢脸。

        小店十分简朴,墙上除了各种奖状外,还有一幅裱好的字,是文物学者王世襄题写的一首诗:“半厘小肆客争临,笔好人诚惬众心,若问缘何常灿烂,只因骨内有真金。”

        张师傅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了,每天只上2个小时班,下午3点到5点。家人不让他骑自行车,他就走路上下班。

        夕阳中,老人独行的背影让人感慨:这位在修笔店里演绎精彩人生的老人,在他之后还会有传人吗?

        (本报记者 高 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