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

    走出“越抗越旱”的怪圈

    ——访朝阳市市长王明玉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05日   04 版)

        辽宁的日光温室面积居全国第一,朝阳的日光温室面积又居辽宁首位。地处辽宁西部的朝阳,为什么选择“大棚”作为农业发展的突破口,从“大田”到“大棚”,对于十年九旱的朝阳意味着什么?12月1日,记者采访了朝阳市市长王明玉。

     

        发展设施农业是朝阳加快现代农业步伐、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记者:朝阳十年九旱,在“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阶段,人们最常听到的口号是“天大旱,人大干”,现在,朝阳把农业从“大田”搬到了“大棚”里,这一转变主要基于什么考虑,体现了地方党委和政府怎样的发展观?

     

        王明玉:朝阳位于辽宁省西部,总人口334万,其中农业人口238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由于地质变迁和历史上植被大面积破坏,十年九旱是朝阳的主要气候特征。过去人们一门心思抗旱,结果越抗越旱,农民始终摆脱不了“丰年脱贫,灾年返贫”的怪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逐渐加深了对资源优势和劣势的辩证认识,及时调转主攻方向,在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自然发展阶段、本世纪初的规模扩张阶段之后,在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大力支持下,迅速启动了百万亩设施农业攻坚工程,使我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了185万亩,实现了“户均一栋棚、户有稳定收入项目”的目标,作为干旱丘陵地区走出了一条抗旱、节水、增产、增收的脱贫致富之路。这种立足于基本市情,把握规律,审时度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决策过程,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持续实践,反映了省委省政府、朝阳市委市政府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朝阳设施农业以高效、生态、安全、优质为目标,以科技为动力,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为内涵

     

        记者:朝阳市的设施农业面积已居全省之首,请问,除了规模之外,朝阳设施农业发展还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经验可资外地借鉴?

     

        王明玉:朝阳设施农业的发展,始终坚持以高效、生态、安全、优质为目标,以科技为动力,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为内涵。目前,基本形成了蔬菜、花卉、棚果、食用菌、养殖五大类30多个设施农产品供应基地,走上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之路。说到朝阳设施农业的特点,我们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化、规模化优势不断显现,二是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普及,三是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不断健全,五是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顺畅,六是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预计今年底,全市设施农业产品总产量450万吨,产值150亿元,仅此一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除此之外,设施农业还带动建材、运输、批发、加工等二、三产业实现产值35亿元,帮助30余万农村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

     

        建设北方最大的优质稳定的设施农业生产供应基地,促进全市设施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稳定全国菜篮子。

     

        记者:185万亩是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请问王市长,朝阳市在发展设施农业方面,下一步还有什么新的打算?

     

        王明玉:下一步,我们的目标就有一个,那就是:建设北方最大的优质稳定的设施农业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北方最大的优质稳定的设施农业生产供应基地,不仅可以促进我市设施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对于稳定全国菜篮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从本区域产业发展历程上看,朝阳市设施农业正处在进一步夯实基础、提质增效、融合协作、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我们将集中精力,继续推进全市设施农业发展。在发展思路和目标上,我们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我市光照时间长、工业污染轻、土壤中化肥农药残留少、绿色成分高的优势,着重发展绿色蔬菜生产。到“十二五”末,全市设施农业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稳步扩大,保持在全国的规模优势地位;设施蔬菜总产量达到660万吨,蔬菜总产值实现200亿元;进一步发展设施花卉、棚果、食用菌及设施养殖等产业,把朝阳建设成国内重要的优质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北方最大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李向军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