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04日 星期二

    共筑党建“桥头堡”

    ——连云港市连云区探索区域党建共建新模式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04日 10版)

        港区、社区、警区,外经、外贸、外资,400多个基层党组织,1万余名党员……

     

        在江苏,连云港市连云区委、连云港边防检查站、连云港港口三家单位率先打破条块分割界限,积极探索区域党建共建新模式,构建党建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激发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管理、联动创先争优,形成“三区”共筑党建“桥头堡”,走出了一条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把“局外人”变成“热心人”

     

        作为东部海滨港口城区,连云区集合了亿吨大港连云港、边防检查站、田湾核电站、海关、商检等省部属驻区机构和众多企事业单位,汇聚了沿海开发、港口扩建多领域的建设大军。但连云区所辖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大家工作起来各干各的。如何发挥党组织的优势,把区域内的大单位和党员都动员起来,使他们由“局外人”变成“热心人”,集中力量把桥头堡建设好?

     

        2011年,连云区积极响应连云港边检站的倡议,联合港口集团等两家驻区大单位,提出警区、港区、社区“三区”共筑党建桥头堡的设想,实行“组织联动”、“党员联管”,走出区域化党建工作“破局”之棋。

     

        连云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朱其松介绍说:“通过‘三区’党建共建新机制,使众多驻区单位之间的关系由原来单纯的条块关系,转变为‘条块+社区党组织’关系,使得过去驻区单位党员管理、党组织活动与街道社区党组织两张皮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2500名“口袋党员”找到“娘家”

     

        抓党建共建,载体建设是关键。如何在驻区单位搭建起有效的党建载体,吸引和激励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活动?连云区委从多方面进行了尝试,边防检查站、港口等驻区单位率先带头响应。连云区将驻区单位在职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8小时外”管理,成立了“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队”,结合党员自身特长、职业特点、工作时间的具体实际,分类设立巾帼示范岗、爱心帮扶岗、治安巡逻岗等10多个服务岗位,组织开展人性化志愿服务,开设“党员爱心超市”,激发在职党员志愿服务社区的积极性,形成志愿服务良性循环长效机制。

     

        通过党建共建新机制,连云区委建立参建单位长效沟通平台,把不同隶属关系单位的党员整合起来建立党组织,形成共同目标、凝聚工作合力,使近2500名“口袋党员”找到了“娘家”。

     

    党建“土特产品”推向“展台”

     

        机制创新激发了党建活力。据连云区委书记方韬介绍,连云区是国家设立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核心区。连云区建设的格局是“打造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区”,连云区党建的格局则是以“服务型党建”为引领,推行党员先锋行动工程,“由点到面、再到网格”。以党员先锋行动示范点作为创建基础,全面深化创建活动,创建党员示范岗180多个;再由区机关与基层一线之间、区执法单位与服务对象之间开展党组织“1+1”、社区与驻地单位结对共建等活动,形成了宽领域、全方位的创建党员先锋示范岗的新格局。

     

        连云区委以驻区单位党建共建为抓手,在工地开展“五星支部”争创活动,在社区开展“党员奉献月”活动、在海上开展“红帆党建”活动……党建共建理事会以专题论坛、研讨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活动156次,及时交流通报党建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基层典型经验,将一批基层党建的“土特产品”推向了“展台”,激发了基层党建创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朱先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