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04日 星期二

    光明专论

    坚定走在复兴之路上

    ——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重要讲话的体会

    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04日 01版)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开启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回顾了170多年来中国人民所历经的抗争和奋斗,审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和前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定自信心,让人思索,给人期待,催人奋进。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曲折而坚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苦苦追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灿烂文明。但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割地赔款,备受屈辱。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激起了国人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华民族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然而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表明:民族的独立、主权的完整是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任何民族实现复兴都必需的历史条件,没有这个历史条件,再美妙的蓝图都是海市蜃楼。依傍在腐朽封建王朝下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品尝的只能是失败的苦果,依托软弱的资产阶级所进行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统治中国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华民族复兴还只是遥远之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近代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充分表明,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前进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先进力量。站在民族危机关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与民族价值目标结合起来,确定了通过“革命化”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复兴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目标实现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成为激励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参与、支持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努力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路。虽然探索的历程充满曲折,但20多年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还是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中华民族无限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鉴于近代中国历次摹仿西方现代化模式均无果而终,以及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弊端凸显,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承担起一个先进执政党的历史责任,以无畏的探索精神,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梦因有正确道路的指引而一片光明。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不断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切,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弥足珍贵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得出的一个坚定结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所有致力于民族复兴大业者,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

     

        必须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的“焦点”,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使“中国道路”成为“世界的经验”。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可。回望历史,既令人荡气回肠,也让人感慨万分。一路走来,中国的上空并非总是阳光雨露,也有风雪阴霾。30多年来,我们既遭遇了“两个凡是”思想的藩篱,也遭遇了“姓资姓社”问题的纠结;既承受了苏联东欧剧变引发的冲击,也承受了国内政治风波带来的震荡;既经历了巨大自然灾害的考验,也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互动,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互联,重大自然灾害与国际金融危机交织,构成了盛世中国的成长背景。我们能够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是因为我们始终坚守正确的道路。道路来之不易,理应倍加珍惜;道路成就斐然,理应始终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必须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必须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走向。成功的实践已经证明科学理论的力量,90多年来,中国的奇迹之所以不断出现,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未来仍会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年代,也仍会是一个亟须科学理论指导的年代。伴随着日趋激烈的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持续深入的社会整体转型、不断复杂的利益格局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激浊扬清、明辨是非,既考验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能力,也考验着我们党理论自觉自信的程度。在新的征程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在各种思想诱惑和思潮诱导中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必须以已经为实践所证明为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思想,不为外界所惑所扰。我们要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

     

        必须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制约全局、影响根本、保障长远,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它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实践也已证明,正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华民族才能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岿然不动,在波谲云诡的国际金融危机之中率先突围。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但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对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浪潮并身处复杂变动的世界政治环境中的中国来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驾护航作用。我们要坚守这样的制度自信。

     

    三、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凝聚力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经过鸦片战争以来历代中国人的不懈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逐渐明朗。“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完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凝聚全党的力量。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在启蒙救亡和解放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自强期盼相结合,锤炼成“振兴中华”的历史号角。正是在这一号角的召唤下,一批批工农群众、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融入到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解放、自强洪流。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巨大凝聚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挑战。时至今日,人民群众在为我们党拥有从焦裕禄到罗阳这样优秀党员干部而自豪的同时,也为不时涌现的“表哥”、“房叔”这样的党员干部而焦虑。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保持在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尤其需要唤醒内心深处的民族复兴责任担当意识。在责任担当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责任担当中认真体验人民疾苦,才能凝聚起全党的能量和信心,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激发全党始终保持团结奋发士气的力量之源。

     

        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是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回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击败强敌、化解挑战,“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今天的中国,利益格局复杂多样,社会思潮复杂多变,人民诉求复杂多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空前艰巨。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百味食材能否熔于一炉,全凭五味调和之艺。同样,一个国家的人民能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看能否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交流互动中构建最大限度的理想认同和价值认同。“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今天的中国,虽然每个人梦想各异,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价值理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凝聚共识、积聚力量,既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也需要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之中。

     

        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凝聚海外中华儿女的力量。中华文化的核心是爱国主义。170多年来,广大海外中华儿女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下,凭着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积极支持、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为民族复兴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在旧中国外侮内患、山河残破、民不聊生的苦难时期,他们千方百计地支持民主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在新中国建设时期,面对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祖国,他们积极地支持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们纷纷回国创业。历史发展到今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全体海外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祖国强大才能共享荣誉和尊严,中华复兴才能带来自豪感和幸福感已经成为海外中华儿女的共同信念。不闻金沙水拍,同样要闯激流险滩;未见大渡桥横,同样要斩关夺隘。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一项异常艰巨而又复杂的事业,仍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推动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就一定能够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

     

    四、以实干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实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把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的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需要每一个普通群众的胼手胝足、顽强奋斗。

     

        坚持真抓实干把党建设好。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责任。党坚强有力,国家就繁荣稳定,民族复兴就指日可待。把党建设好,亟须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战国时期,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带来的是40万军队覆没和赵国一蹶不振的“历史性灾难”。历史发人深省,但现实也让人忧虑。虽然我们党反复要求“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但在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中央的一些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贯彻落实得却不好;一些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事情,依然我行我素、屡禁不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继承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把人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要秉持正确政绩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个人主义,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只要真抓实干,只要把党建设好,人民群众就会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

     

        坚持改革开放把国家建设好。“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因为发展停滞了,中华民族才在近代遭受了世界历史都罕见的深重灾难;因为发展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才再次赢得世界的尊重。今日中国经过百年持续奋斗,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也要看到,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同人民群众新期待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勾画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按照十八大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要切实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要紧紧盯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牢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个基本要求”,从容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只要按照既定的行动纲领,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能把国家建设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指日可待。

     

        坚持埋头苦干把军队建设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灾难深渊。几千英军便征服大清帝国的残酷现实,凸显了锻造一支强大军队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也表明,没有强大的军队就不是真正的崛起。今天,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面对加速发展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能否拥有一支可以打赢现代战争的强大人民军队,不仅关涉党的执政安全,更关涉民族兴衰。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宽阔的世界视野、练达的军事智慧,科学谋划了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路线图:“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等等。这一系列决策决定,回答和解决了一个战略利益不断拓展的国家,为何建设、怎样建设强大国防和现代化军队等重大战略课题。只要我们为民族“担干系、负责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军事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将迎来大跨越、大发展的新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获得更加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回首千寻抬望眼,新程万里驾长车。”合上描绘170多年来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画卷,再次体会十八大描绘的宏伟蓝图,此时此刻,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两个“百年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执笔:毕京京、林培雄、颜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