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社会管理任务更加复杂和艰巨。而无论是当前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思路,还是现行管理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都存在着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有效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尤为迫切。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任务,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当前,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实践表明,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是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因素,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当前,社会管理的科学性较低是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例如,部分地区仍存在管理体制和机制滞后、机构运作僵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等缺陷;部分地区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降低,一些非正式的管理力量泛滥;社会管理的新旧体制机制交替不力,导致社会管理能力降低;某些主体利用改革漏洞追求私利,妨碍社会公正的实现,等等。
从本质上说,社会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需要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因此,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同时注意保持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与社会改革相匹配。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改善民生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做到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就必须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做好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诸如教育、医疗、就业等重大现实问题。在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公共服务,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
第二,积极化解矛盾,突出人文关怀。从思想上要更加重视广大人民群众面临的诸多困难,分清重点和难点,责任落实到个人,积极有效地化解矛盾和纠纷,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建立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加强和完善信访工作,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和预警制度,保障群众利益;突出人文关怀,通过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和人民群众自我调节的社会有机体系,力争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第三,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避免形式主义。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要高度重视社会管理的创新,审慎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的社会管理方针和政策;要坚决贯彻和实施既定方针和政策,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在秩序和制度,避免把社会管理搞成“形象工程”;继续完善和提高社会管理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问责制度;要把基层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
第四,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化解矛盾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繁荣时期积累下来的诸多负面问题也一直在发酵和积聚。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信用危机的爆发以及诸多国家领土和主权之争,都预示着在世界经济下行轨道中,国际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除此之外,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经济持续下滑预计要持续一段时间,在国际国内愈加复杂的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认真研究上述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关联性,做好预判、预警和预防工作,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第五,建立、完善多元治理体制,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做好群众工作,而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群众无小事,只有把事关人民群众的问题解决好,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要完善司法体系,实现司法的公开、公正和透明,维护法律权威,坚持依法治国,通过法律的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鼓励和支持群众提高文化素养,发挥首创精神,激励群众创造新颖、科学、管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要综合各种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建立和完善多元治理机制,发挥每一个人的能量和作用,缓解和减轻基层政府的维稳压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