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03日 星期一

    艺坛杂议

    纪录片围绕“现实”做文章

    闻 心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03日   14 版)

        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成就普通人的梦想,纪录片围绕“现实”做文章,成了当下很多纪录片作品共同的追求:十年如一日痴迷于为野生动物留影、看见野兽就特别兴奋的王放和徐健(《野生动物摄影师》);无意间闯入电子商务,一路在淘宝网摸爬滚打过来的店主陈丽(《网上舞霓裳——陈丽》);遭遇陷车、迷路、野牦牛攻击等惊险之后,单人单车穿越藏北羌唐和新疆阿尔金两大无人区的越野发烧友刘思远(《关山飞渡》);放弃按部就班的上班族生活,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第一套汉服,在众人复杂的眼光中开了自己的汉服公司的杜峻(《我为汉服狂》);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带领山西碛口农民经营农家乐,将黄河岸边没落的古镇变成聚宝盆的农民李世喜(《我是老李》)……而在外地年轻人来北京寻梦和圆梦的故事里,观众看到的更是一个个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梦想。

     

        无论业内专家还是普通观众,一个不约而同的感受是,相对于以往纪录片历史文化当家的格局,如今的纪录片无不将镜头伸向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将镜头对准大时代中的普通人物,让纪录片回归其本质属性:人文关怀。在讲述每一位主人公故事的同时,可以看出创作者在极力展示生活的本真质感,让作品散发出新鲜的时代气息。

     

        经过多年沉寂,中国纪录片产业再次出发,踏上了繁荣发展之路。然而,繁荣的背后,却掩盖不了现实类题材长期缺席的尴尬。打开电视机,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占据了荧屏的大部分空间,在很多观众的印象中,荧屏上播出的绝大部分纪录片不是历史建筑,就是考古发掘,不是珍奇古玩,就是山水风光、野生动植物。

     

        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比起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更易陷入“敏感”地带,操作层面更难控制,人力投入成本也水涨船高。“关注个体生命与生存状态的纪录片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宏大叙事、重构历史的作品。”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实题材的严重缺失,让中国纪录片普遍缺乏对现实和当下的观照,缺乏对人的心灵和生存境遇的关注,同时也缺乏角逐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对于外国观众来说,比起‘中国过去发生了什么’,他们更关心‘中国正在发生什么’。”面对中国纪录片“走不出去”的苦恼,已有50余年纪录片从业经历的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名誉会长陈汉元坦言,自己曾问过不少国外同行,中国纪录片怎么拍才会受欢迎,回答几乎是一样的,最好是拍出你们中国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乐趣,他们的苦恼,他们的向往,还有什么问题等着他们?他们的信心、态度等等到底怎么样?当然不是通过你们中国同行自己的意志表达,而是通过实际的镜头来表现。

     

        “很多导演喜欢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来拍纪录片,表现宏大的主题,追求震撼的视听效果,可是拍出的作品就像美术馆里的油画一样,虽然精美,但只能远远地欣赏,缺少与观众的互动,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朱羽君认为,纪录片主动关注现实、走向市场是这个时代明智之举,有一批社会上的制作力量来支持,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才会更接地气,才会有后续持久的力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