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知道北京城内有座大前门,它前面有一条令人神往的前门大街。长大以后才知道,所谓“前门”,只是一个传说,因为没有人能指出“前门”二字写在哪里,门匾为何人所写,挂在城门什么地方。前门,是北京城正阳门的俗称,是写在北京以至全国人民的心里、挂在大众口头上的称呼。
北京是个口头文学非常发达的城市,不但“前门”没有明文标出,就是哈德门(崇文门)、顺至门(宣武门)、齐化门(朝阳门)等等也同样是活在人们口头语言上的地名,并无实际存在的门匾标志。这些口头地名的名气很大,以至于人们把这些地方真正的行政命名给忘掉了,这就是民俗的力量。民俗是由人民创造,又由人民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
崇文区和东城区合并为新东城区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口头文学的保护也开拓了新的局面,一本《前门和前门的传说》摆在了我的面前。作者杨建业是位作家,又是群众文化工作者,他以自己独特的“前门人”的角度,引经据典地介绍了前门的历史典故;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角度,介绍了丰富多彩的前门民间传说,巧妙地把传说和历史、现实结为一体,开辟了民间传说故事切入生活的新途径,真是可喜可贺!
《前门和前门的传说》一书尊重历史传统,尊重人民的情感,既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介绍了真实的历史,又如实地记载了这些口头文化传播情况,是一个集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为一体的好书。同时,这个书名有亲和力,有北京味,让我觉得很亲切。
北京文化的特点是“城”,巍峨壮观又有节奏感的城墙曾号称是中华民族的“项链”,而大前门就是这条巨大项链上的项坠,反映着民族文化的气质和精华。前门是北京城的重要文化景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形象代表。如果说前门是古代建筑中最具有大众性的物质代表,那么前门的传说故事则是北京城非物质文化中口头文学的代表。一个没有传说的民族是没有人文祖先的民族,口头文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口耳相传的语言珍品,是存在人们心灵上的历史记忆,是一个地域人们文化认同的标识。保护口头文学就是对活态文化的尊重,记载口头文学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而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去解析口头文学存在的理由、流传的原因,使读者更能从中了解到前门地区的文化性格、市民的风俗习惯,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很有益的。
“前门楼子九丈九”,是北京最高大的城门,在历史上是元代的丽正门、明清两代的正阳门、民国时期的陈列馆、新中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这里集中了一批著名的老字号商店,是中外物资重要集散之地;这里是中华仁人志士重要的活动场所,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蔡元培、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冼星海等革命先贤都在此留下了足迹……作者在《前门和前门的传说》中既进行论证,又加入许多个人的经历和体会,情节生动自然,很有趣味。
民间传说是城市记忆,是在人民生活中自然传承的,但是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这种传承被边缘化了,甚至发生断裂。有一件让我心痛的事:在一次讨论北京历史文化的会上,我问,“谁不知道北京是座哪吒城?”当时就有同志反问:“谁知道北京是座哪吒城?”我成了少数,这是城市的悲哀。好在《前门和前门的传说》这本书中谈到了这个故事,使大家知道老北京是个有众多美丽传说的古城。我们读这本书,如同和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老北京人对话,触摸他们的心灵,体尝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他们作为北京人的幸福感。
我祝贺本书的出版,并欣喜于作者把口头传说形成为书面传播的文字,又加以学术观点的解读,再用散文手法去丰富,这是个创举。从此,前门的传说就不单是北京人的口头语言财富了,文字和文学的力量更给它插上了双翅,使它属于全中国人民,也属于全世界喜爱中华文化的人民。
(作者为民俗学家、北京市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