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媒体的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番话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心声,人民听了无不热乎乎暖融融。
有幅珍贵照片,拍摄于1938年的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操场上,毛主席正在给第四期学员讲授《矛盾论》。由于学员文化程度差异大,毛主席便把抽象的原理融入日常生活,列举鸡蛋因得适当温度变化为小鸡而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的生动例子,说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通俗易懂的哲理使学员们很受教益。
罗斯福纪念馆内有个塑像:一位平民坐在房间一角,正侧着脑袋倾听罗斯福的“炉边谈话”。这个场景映衬了上世纪30年代,美国在经济大萧条和法西斯主义威胁的双重阴霾下,罗斯福以坚毅的领导个性,在白宫接待室的壁炉前先后进行了30次拉家常式的广播谈话,向各界民众分析形势,阐释政策,力推“新政”。
这些恢弘的图景,表象上展现的是政治家的价值渲染,实质是对政治修辞的深刻实践,是作为领导者的政治主体利用政治语言进行政治说服的能力与技术。一旦这种能力与技术运用得出神入化,不但可以立功立信立威,还可以成就不俗风范。
当然,完整的政治修辞过程涵盖主体、情景、受众、主题、论证及其效果。也就是谁说,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以及客观反应等。所有大大小小的领导者,都回避不了这样的社会存在,都需要这方面的特别素养。
政治修辞若沉迷于模板化,内容空泛、结构僵硬、语境沉闷,既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又会削弱政策措施的执行力。随着社交网站、手机短信、微博等新媒介的迅速崛起,激活了普遍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个人或小群体对国家对社会的影响急剧扩散,我们党的执政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无论是争取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还是秉承执政党的责任和使命,都要求我们对政治修辞在认知上有新考量,在运用上有新气象。
亲和晓畅的修辞表达,任何时候都带给人信任,所以,要用真诚善美,尽量把抽象的逻辑的原则主张人本化,使之更能为人所接受,以缩小心理距离,消融视听过程中的抵触因素,赢得对方认同,追寻通达直观而又感应心灵的意义。
好的政治修辞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多说普通人说的话,多用大众语说话,多把意识形态概念复归白话,必能广泛有效地整合精气神,积蓄强大的执政能量。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