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重点镇建设铺就富民强市小康路

    ——河北省任丘市积极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29日   07 版)

        初冬的燕赵大地,到处升腾着干事创业的火热气息。记者走进河北省任丘市大征村,只见一栋栋整齐漂亮的住宅楼拔地而起,装修一新的新房里一对中年夫妻正精心摆布着新买的家具;宽敞明亮的村民宴会大厅里一对新人的婚礼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隔壁一座四合院式的敬老院已近完工;社区服务中心门前的休闲广场上音乐喷泉的水柱随着乐声舞动;不远处的幼儿园里传出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这是任丘市以重点镇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一幅剪影。

     

     高高兴兴摁上“红手印儿”

     

        任丘市作为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县(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以重点镇建设为突破口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让更多的百姓从中受益。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不顾群众意愿,占用农田上项目,强制农民上楼,百姓多有怨言。为破解发展中的土地瓶颈,同时又避免“被上楼”的现象发生,任丘市把目光聚焦到夯牢二、三产业基础,转变农民就业方式上;聚焦到拓宽增收渠道,保证农民可持续收入上;聚焦到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公共设施的配套和服务上。通过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让群众自发地搬进新居。

     

        大征村因为临近市区并且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被任丘市选定为议论堡重点镇的中心镇区。全村常住人口1684人,村庄占地960亩,耕地1825亩。现有变压器制造、焊接设备、精细化工、塑编等大小企业40多家,全村适龄劳动力1002人,其中658人在本村企业工作或在市区就业,人均月工资超过2500元。

     

        大征社区建设之初,村里不少的乡亲心存疑虑,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建社区,大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肯定会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担心的是,买新楼是不是要花好多钱,村里的耕地会不会减少,将来粮食农具放哪儿,猪羊鸡鸭怎么养?

     

        大征村党总支书记苏十一掰着手指头一一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团:土地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国家的土地红线谁也不能碰。咱建社区的办法是“一举多赢”,乡亲们进社区搬新楼,用的是宅基换楼房的形式,基本不花钱,有的还倒贴钱;搬进社区后,原村址上的平房大院将全部拆除,其中一部分按政策复垦,村里的耕地不但一分不减,反而有所增加;置换出来的工业用地能吸引更多企业来投资建厂,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当上工人;绝大多数村民从农民变成了工人,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村里的农业合作社就能把全村耕地集中包起来,统一耕种、统一管理,实现农场化经营,各家各户农机具集中存放在农机大院里,粮食也有专门的储藏间;社区里超市、诊所、幼儿园啥都有,肉禽蛋菜不出社区就能买得到,愿意操持点农活儿的老人们可以到合作社里帮工,还有补贴拿。

     

        苏长雪是大征村第一个搬进新楼的。在他装饰一新的家里,液晶电视、空调、冰箱、电脑一应俱全,墙壁上悬挂着装裱精致的字画。按村民大会议定的置换办法,他用自家的5间平房和一块宅基地,只搭了8000多元就置换了2套13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搬上楼,房间又宽敞又明亮,做饭、取暖用的是天然气,既便宜又干净,物业费村里负担了,都不用自己掏,比原来可舒坦多了。”苏长雪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考虑到有一些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作为社区配套设施,大征村还建设了一座6400平方米的高规格敬老院。

     

        如今,大征村的村民纷纷主动要求入住社区,在自愿搬迁协议书上,全村570余户村民摁上了自己的“红手印儿”。

     

     “三难”一招破解

     

        群众的思想通了,但是建社区的资金从哪儿来?新楼建起来了,怎么让村民既能住得起又能待得住?工业用地腾出来了,有没有企业来投资办厂?

     

        议论堡乡党委书记王宝强算了这样一笔账:大征社区建设总投资1.7亿元,按照市里的政策,以每亩35万元的价格将旧村址上421亩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到市区规划利用,此项收入约1.5亿元,再加上用于镇区建设的293亩土地补偿金2000万元,正好1.7亿元,不用群众掏一分钱。

     

        大征村老村址全部搬迁后,可腾出建设用地960亩,其中,按照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复垦477亩;再拿出350亩,一部分用于今后新增人口的预留住宅用地,一部分用于镇区办公和商业开发,还有一部分建设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社区活动中心、长青墓园、沼气池等公共设施;剩余133亩连同村南近300亩的废砖厂,规划成占地430亩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除了满足该村已有的40多家企业入驻,还可以再容纳3至5家企业,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0个。

     

        王中欢在议论堡乡经营着一家异型钢管厂,早就打算扩大生产规模,一直苦于没有建设用地。听说大征村“有地”,千方百计提前打招呼,表示要来投资建厂。“像王中欢一样需要土地上项目的企业老板大有人在,这些日子跟村里提前打招呼的就有好几家。”大征村一位村干部说。

     

        “大征社区建成后,将继续吸引周边5个村向镇区搬迁。5个村共1300多户,村庄占地近3000亩,全部搬迁后可集中2000多亩土地用于工业园区建设,随着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入驻,完全能够满足镇区居民的就业需求。”提起大征社区的发展前景,王宝强充满信心。

     

      牵住“牛鼻子”走活整盘棋

     

        任丘市抓住土地集约利用这个关键点,把重点镇建设作为承载产业、吸纳人口的重要平台,牵住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牛鼻子”,契合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构想,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任丘市委书记刘金辉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整体思路:在全市选择产业基础好、发展后劲足、布局合理的5个乡镇作为重点镇进行统筹规划。在重点镇镇区建设综合性社区,并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鼓励农民以宅基地换楼房的方式向重点镇转移。先集中临近的两三个整村,初步形成镇区框架。之后整合置换出来的旧村址土地,一部分用于镇区拓展,一部分建设工业园区,一部分用于“城乡挂钩”置换建设资金。通过“安居”与“乐业”的双保障,继续吸引周边村民主动向重点镇转移,以整村搬迁方式置换出更多的土地,为镇区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开辟更大空间,同时也为耕地集中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打下基础。

     

        经过一个阶段,每个重点镇将聚集3—5万人,都有一个上千亩的工业园区,最终形成“人口向重点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使用集中”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农民就近就业,从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直接增收、较大增收、稳定增收;置换出的建设用地使得城市和农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的刚性需求同时得到满足,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工业园区的建设促使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企业转型升级、环保整治成本大幅降低;人口的集中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大幅提高,避免了建设资金的分散和浪费;农民真正转移到重点镇居住和就业之时,也是土地大规模流转和聚集之日,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农业现代化就能顺利实现,“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得到破解。五大难题迎刃而解,重点镇建设走活了富民强市“整盘棋”。

     

        “我们以重点镇建设为突破口的探索和实践,是跳出农业抓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益尝试。重点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把它规划好建设好,就能直接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和谐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让农民提前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刘金辉如是说。(本报记者 张进中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刘俊杰 高爱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