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来自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表明,美国81%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立刻胜任工作,25%的印度毕业生做得到这一点,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却只有10%。
一直以来,高校毕业生不能立刻胜任工作,是许多用人单位发出的抱怨。近年来,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育部门做了许多工作,具体到工程人才方面,在高校中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举措之一。
小夏是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同时也是交大“卓越工程师特班”的一员。“我们学的课程比同专业其他班的要难一些,更偏向应用的层面,平时跟企业的联系也更紧密些。”小夏告诉记者,“虽然这种模式让我收获不少,但是很多时候,我还是会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在应用的时候就会显得有些‘脱节’。”
“只有知识,或者只有应用技能,都不足以帮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IET(英国工程技术学会)职业发展部门经理迪克·培根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中国工程毕业生所面临的困惑这样回答。“作为学生,首先你得了解和理解工程师认证的标准,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其次,则是一定要多为自己创造机会,在五大项能力上不断地实践、积累经验。”
“五大项能力”是指专业知识储备、知识运用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这是国际工程师资质认证中的主要内容,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通行,然而在中国,虽然各高校或行业组织也有一定的标准,但还不是这样全面,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
“我之前没有听说过国际工程师认证,但据我的了解,不同的专业可以考相关的工程师资格认证。比如我们专业的,毕业后就可以去考结构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小俞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记者登录了北京市人事考试网,发现每年不同的时间段都会有相应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认证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种级别,分别涵盖了建筑设计、电器工程等不同的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考核标准,颁发的证书也只是相关领域的一个资格证明。另外,记者又向一位在商业网站工作的信息安全工作人员侯先生了解到,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那些资格证书并不会成为一个企业用人的门槛,更多情况下,只是作为履历上的一个加分项目。对工科人才而言,企业更看重的,可能还是应聘者的学历和项目经历。
“各行业单独认证在有效性方面欠缺一点,如果有一个统一的资质评定标准,各个学会、各个体系都能够联合起来做一件事情,这样会更有效果。”培根先生说,一段时间以来,IET已经在中国尝试着与中国高校合作,探索出工程人才的培养标准。
北京邮电大学是国内第一所与IET展开合作的高校。该校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系信息安全中心支部书记、副主任雷敏博士告诉记者,从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他们的所有学生入学后全部自愿成为了IET的会员,“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借此机会多与行业工程师交流,参与到个人发展课程中来,享受到研讨会、专题讲座、技术参观等服务,同时利用IET提供的在线职业发展管理软件,记录个人的职业和技能发展。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报通讯员 王佳颖 本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