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描绘出一幅全景式的未来中国发展蓝图,其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老百姓最向往的。
然而实现“美丽中国”并不容易。伴随三十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正日益强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节能目标没能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预期目标,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过快,给环境带来不可承重之重。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型发展。当前,中国正面临着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最好“窗口期”。
从国际看,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以前,机遇主要表现在外部市场需求有助于我们做大、做快;那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支点”、“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跨国公司重新调整全球战略布局和发展策略,外资正加速向中国转移更高端的产业活动和生产要素,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提供机遇,中国企业可以主动整合全球资源,获取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
从国内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已是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也是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4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带动下,我国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创造了巨大空间……这些为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这些年,受世界经济低迷和欧债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一些结构性矛盾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制约着经济增长,外需疲软和国际市场竞争冲击着出口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利润率低,投资与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抑制消费需求。这些难题使企业感受到巨大的经营压力,客观上形成“转方式”的倒逼机制。
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各地的实际行动。
在上海,经济结构在变,第三产业成了“绝对主角”,就业人数占比近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利用外资占比超过80%;增长动力在变,GDP增长8.2%的背后是固定资产投资“零增长”,而消费总额增长1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居第一;工业结构优化,先进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
在贵阳,“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已经明确。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能源资源丰富。有人说,只要将资源挖上来、运出去,就能换来一座“金山”。然而,贵州没有走单纯“吃资源饭”的老路,而是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当地已明令要求,新上项目中磷矿资源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100%……
综观这些年,从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到更看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我国转型发展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国务院把节能减排列为考核干部的约束性指标,不断修正过去只重视GDP的执政理念。与此同时,我国还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监测……
当然,从要素驱动到效率驱动,从注重速度到注重质量,转型发展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技术革新、经营管理革命是一项长期任务。说到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懈努力,美丽中国的蓝图才能实现。(新闻观察员 郭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