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进入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如申报进展顺利,湖南省有望在近几年内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城东约19.5公里的灵溪河畔,是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土司司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该遗址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老司城遗址在文化遗产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填补了土司考古学多项空白。2011年6月,老司城遗址的第四次考古发掘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遗址考古有哪些新发现?
6月9日,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2中国文化遗产日·相约老司城”系列活动在湖南永顺县举行。老司城遗址考古队队长柴焕波公布了永顺老司城的最新发掘成果。
经过勘探和局部发掘,基本确定了宫殿区主体建筑和主干道的大体位置和轮廓;
通过宫殿区西城门的发掘,不仅确定西门道下与右街的卵石街道相接,上与宫殿区的主干道相连,是宫殿区遗址的中枢,还发现了用卵石砌成的西门过道平台、红砂岩石条砌成的台阶与城门楼建筑等丰富的遗迹;
通过清理南城墙区域,发现城墙、卵石环城道路、环城墙内侧排水系统、水沟上的石桥、城内建筑护坡等丰富的遗迹;
通过对宫殿区东南部遗址区的进一步发掘,发现建筑墙体、道路、水沟互相叠压,再现了不同时期的多次建筑过程;
对南城墙的解剖获得了城址建筑年代的重要证据;
紫金山墓地进一步的发掘与清理结果显示,整个陵园的地表由墓葬封土、拜台、“八字”山墙、花带缠腰过道、南北神道及石像生、照壁等遗迹组成,这一发现对于复原明代土司王室陵园整体面貌具有重要价值;
再次专题调查发现土司时期的各类遗址已达60多处,包括烽火台、军事关卡、土司庄园、古墓群、石刻题铭等等,对老司城相关遗址的内涵和空间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老司城遗址已出土、采集、征集各种文物6680件,包括石质建筑构件101件,砖类1294件,瓦类402件,釉陶器927件,瓷器3686件,铁器260件,骨角类器10件。宫殿区出土的动物骨骼种类有虎、豹、熊、狼、鹿、麂子、中华鳖、贝类等20余种。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组组长郭伟民综合专家的意见,对永顺老司城遗址的核心价值作了进一步的完整阐述:
以老司城为核心的考古遗存是中国土司制度的见证,全面地反映了湘鄂黔地区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老司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历史见证,是人文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考古遗址。以老司城遗址为核心的考古遗存集中体现了湘西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土司王朝统治的古都;“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的流传;史书“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都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而进一步得到印证。
申遗工作有哪些新进展?
自2010年9月老司城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以来,保护、研究、展示工作得到国家各级文物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家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以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科研机构派出专家实施老司城遗址考古清理、规划编制等工作。
而永顺县也始终坚持“原生态、原遗址、原文化、原居民”的保护原则,扎实推进老司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同时,坚持规划先行,邀请中国文研院、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国内权威编制单位,编制老司城遗址相关规划方案。筹资对老司城遗址进行了第4次、第5次保护性发掘,对老司城土司沿革及土司制度有了新的研究,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拓宽了视野。
2010年以来,永顺县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启动老司城文物本体保护、配套设施、基础设施等项目。永顺县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家文物局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要求,制定了《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和申遗工作步骤,确定了各阶段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申遗之路还要走多远?
随着1995年被发现以及考古专家的不断调查发掘,老司城遗址这一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最具典型的古文化遗存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其独特的核心价值,让它从湖南众多历史遗址中脱颖而出。
2011年8月,湖南省文物局邀请国内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老司城遗址,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们认为,鉴于老司城遗址显示的政治制度、文化内涵、建筑艺术等原始、完整、独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力大、优势明显,前景乐观。
相关专家及申遗小组认为,对照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的6条标准,老司城遗址符合其中的4条:
创造精神的代表作。老司城是土司制度的物化载体,土司制度创造了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对人类创造精神和智慧有独特贡献。
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老司城遗址是土司在一定时期其管辖范围内特殊制度下的产物,是土司政治文化传统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独特见证。土司政治文化传统在宋、元、明、清四朝对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扭转的变化的影响而脆弱易损。景观见证了持续600年成功的山地开发实践,显示了老司城遗址崇尚自然的建造观念,是封闭山区环境中利用改造有限的土地来维持一个完整地方政权的杰出范例。该文化景观在持续的建造过程中,丝毫未影响自然美景,最终体现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景观格局。
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老司城遗址的核心价值与中国特有的“大一统”政治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江文辉提出,老司城遗址11月18日已经进入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下一步工作目标是2013年实现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力争2015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现湖南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本报记者 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