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知名白酒品牌酒鬼酒被查出塑化剂超标,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而此前2011年5月台湾地区也爆发了食品非法添加塑化剂事件。人们不禁要问:塑化剂到底是什么,这种有毒物质是如何出现在白酒中,该怎样杜绝类似事件发生、重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就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塑化剂:毒性强于三聚氰胺
据专家介绍,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被广泛使用的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能够使其柔韧性增强,可合法用于工业生产。此次酒鬼酒中检出的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属于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即我们所说的“塑化剂”。
食品科技研究专家指出,塑化剂的毒性比三聚氰胺还要强,“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2011年,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卫生部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设定了其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的临时限量,在此规定中,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
据国家质检总局消息,经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进行检测,11月21日报告的检验结果中,DBP的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按照卫生部对于食品中此类物质的残留量标准,超标247%。
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指出,以此标准作为衡量白酒塑化剂的标准是不科学的,因为邻苯类物质溶于酒精,酒精类食品更易受影响,应针对白酒设立独立的塑化剂标准。据悉,卫生部门目前尚未将塑化剂指标正式列入白酒产品的检测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及其他国家也未制定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限量标准。
解决塑化剂迁移问题技术上并不难
本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塑化剂却出现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的白酒中。对此,有人猜测说,为了让年份不足的酒更好看,生产厂家人为非法添加塑化剂来固化伪造粮食酒中的糖分,造成“老酒挂杯”的效果。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雷景新指出,就白酒的酒精浓度而言,少量塑化剂对酒液挂杯的影响不大,且对人体有害,另外生产者有其他的方法造成此效果,不必冒险添加塑化剂。
白酒生产过程中,人为添加塑化剂的可能性也不大。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陈敏说,白酒感官要求清亮透明,但添加塑化剂可达到饮料的“乳化”或“均质效果”,无助于提高白酒感官质量,因此没有必要人为添加。
至于白酒中超标的塑化剂来源,中国酒业协会在声明中称,“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袋包装、成品酒塑料瓶包装等。”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副会长沈怡方说,白酒输送管道使用塑料在行业内并不是偶然现象,在生产过程中接触了塑料管,增塑剂可能溶解于酒精中,最终导致成品含有塑化剂。
专家认为,想要解决塑化剂迁移问题技术上并不难。为了避免生产中接触塑料制品而可能产生的塑化剂问题,很多白酒制造企业已开始使用不锈钢或陶瓷器具代替塑料产品。
专家建议将塑化剂纳入白酒质量监测体系
针对白酒中出现的塑化剂超标问题,质检部门已部署对全国白酒生产企业进行深入排查,要求企业认真查明可能导致白酒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原因,从源头进行整改,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将依法严格查处。
同时,质检部门也于近期组织开展了对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风险监测,从目前得到的监测结果看,有部分样品检出微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其中主要是DBP。
然而,如何界定白酒中塑化剂物质是否超标却是一个难题。卫生部在今年8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蒸馏酒及其配制酒》(GB2057-2012),将于2013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个标准中主要有甲醇、氰化物等检测,却没有提到对塑化剂的检验。
为防止“毒”从酒入,高月明呼吁,应尽快针对白酒行业制定一个塑化剂限额标准,将塑化剂纳入白酒质量的监测体系。中国酒业协会也在对白酒产品塑化剂问题的声明中,希望卫生部门进行白酒塑化剂残留量安全风险评估,待评估后,制定出白酒产品塑化剂安全标准。
诚信经营方能重塑消费者信心
随着酒鬼酒塑化剂事件的持续发酵,白酒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北京多个超市已主动下架暂时停售酒鬼酒,在股票市场上,白酒板块遭遇重挫,13支白酒股股价一周内平均下跌6.29%。
然而,酒鬼酒面对塑化剂事件的应对表现却没有让公众满意。该公司21日发表声明否认存在塑化剂超标问题;时隔一天再次发布声明,表示将开展全面自查和清理,对生产经营每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控制和整改,却未提及退货和启动召回事宜。
受访专家认为,对于事件责任的有意回避和对消费者补偿意识的缺失,将加剧因塑化剂事件而遭遇的信任危机,也不利于重塑消费者对整个白酒行业的信心。
中国酒业协会的声明显示,2011年12月,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已发布通知,明确要求白酒企业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2012年4月和7月,中国酒业协会再次强调严控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的要求。
但让消费者不解的是,在酒鬼酒发生塑化剂事件之前,有关行业协会并未将这些情况及时公布,消费者的知情权无从保障。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表示,行业协会组织对塑化剂监管所采取的措施应及时告知消费者,如此隐而不报,会损害消费者的信任。
沈怡方认为,针对白酒行业发现的新问题,要保证产品安全和公众健康,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构建安全生产的大环境。也有专家呼吁,应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让失信成本大于收益,才能让企业诚信生产。(本报记者 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