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世说“外”语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26日   12 版)

        活过、写过、爱过——司汤达    J’ai vécu, écrit, aimé. ——Stendhal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家,他的《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小说因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竭精尽智的描写和对人物典型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而享誉世界文坛。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本名叫玛丽—亨利·贝尔。司汤达中学毕业来到巴黎,跟随拿破仑的大军纵横驰骋。波旁王朝复辟后,司汤达被迫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米兰并开始了写作生涯。后因与意大利烧炭党人交往甚密,逃回巴黎避难。他从30岁才开始写作,但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散文和游记。

        司汤达把法国文学中的心理描写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开创了“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先河,荣膺“现代小说之父”的尊称。据说当时的西方社会有“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说法。歌德称赞司汤达具有“缜密的观察和对心理的深刻见解”,海明威将《红与黑》列为必读书,毛姆称赞《红与黑》是真正杰作的文学书。

        司汤达逝世前让人在其墓碑上镌刻下:米兰人亨利·贝尔,活过、写过、爱过。以“米兰人”自诩,是因为司汤达曾长期在米兰生活、写作,并留下过刻骨铭心的爱。有些人不吝笔墨撰写鸿篇巨制般的自传,早已被岁月熨烫得平平展展;司汤达在墓碑上为自己“盖棺定论”的短短三个词,百年来却时时被人们记起。(刘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