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专家视点

    民族基础教育的使命担当

    彭泽平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26日   16 版)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使命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责任,它代表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使命的正确认识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是思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决要素。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体现基础教育的一般内涵和特性,和其他地区基础教育一样肩负着为中华民族素质提高、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基以及为儿童青少年生存与发展奠基的基本责任。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儿童基金会在内罗毕召开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讨论东非的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进一步提出,“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而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

        从国际社会对基础教育内涵的揭示来看,基础教育具有教育服务对象的全民性、教育要求程度的基础性、教育内容和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基础教育是对儿童青少年实施的非定向、非专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是为每一个人生存、发展和民族素质提高奠基的教育。基础教育不仅要为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而且还要承担为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奠基的基本责任。

        因此,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必然承担着为中华民族素质提高、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基以及为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未来一代的生存、发展奠基的基本使命。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不仅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未来一代奠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还承担为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与各级各类人才奠基的基本义务。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基本的责任担当之外还肩负着特殊的职责和使命,具有一般基础教育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民族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在其历史演变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创造力。它不仅是民族成员之间彼此认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依托,而且是各个民族生命与精神的永恒源泉。在各民族的文化中不仅积淀有厚重的人类生存、民族繁衍、追求幸福的智慧,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时代精神,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无论对于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协调发展,还是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方式来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无疑是重要的途径和渠道,但学校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和渠道。要使民族文化真正得到有效的传承,必须在国家正规教育体系和制度中加以安排,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纳入正规学校教育的教学体系中,使少数民族文化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不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必须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共同繁荣、富裕和进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突破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偏少、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的困境,通过教育从整体上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资源。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作为民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基自然责无旁贷。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走民族团结、和谐共进的共同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要促进和维护各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发展,在民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强化民族地区的儿童青少年的祖国意识、中华民族意识、民族平等与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向心力、凝聚力,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与和谐共处,推动各民族大团结永续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毫无疑问,学校教育是主渠道,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优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民族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其应尽的责任。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创新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同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0JYA880112)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