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苏州新家访 新教育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26日   06 版)
    照片说明:苏州红旗幼儿园老师在家访。徐志强摄

        11月19日下午放学后,苏州市第三中学周斌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开车回家,而是改骑自行车,与学生一起边骑边聊,跟随学生去家访……

     

        今年9月,苏州市教育局首次推出“集中家访月”活动,苏州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组织老师到每一名新生家中家访。截至上个月月底,全市39405名教师共家访了237616户学生家庭,其中直接登门走访的约占79.8%。

     

        在现代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苏州市教育部门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家访的要求,究竟能给教育带来什么改变?

     

     教育回归“家访时代”

     

        “老师,长这么大,您是第一个来我家的。”学生的这句话,给了苏州第三中学教师侍亦峰坚持家访的动力。上个月苏州市教育局对家访做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近85%的家长表示赞成。有位家长在论坛上激动地说:“小孩从幼儿园到高中,从没遇到过家访,现在是头一遭,感觉很好,一下子与学校亲近起来了。”

     

        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认为,在手机、电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老师和家长的联络越来越依赖电话、短信和调查表,家访正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然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眼下正是家访回归时。对一些老师来说,少一些家教,多一些家访,是时候了。”

     

        苏州市教育局政宣处处长丁杰说,家访在初始阶段,需要行政的推动。在启动集中家访月前,苏州市教育局要求各校家访前须与家长预约,家访中要向家长送上家校联系卡、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老师们要写好家访日记、做好总结工作,学校要建立家访工作档案,并要求各地将反馈的家访工作情况作为师德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日前,苏州市教育局还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家访工作的意见》,局长顾月华告诉记者:“意见的关键点是,要把家访工作作为各地各校的‘一把手’工程,保证资源、资金的充分投入,使家访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最终形成家访的长效机制,成为教育以人为本的一种行为方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记者看到,除了教育局的规定性动作,不少学校还对家访进行了创新。苏州市景范中学自制了《家长手册》,苏州市立达中学实行行政干部与任课教师搭伴家访。苏州一中老师每次家访还会送上两本书,一本是送给学生的《从字源学文言》,一本是送给家长的《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指导家长全面关心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学习。

     

        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蒋斐雯在家访日记中写道:作为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得不承认,家访有着太多的正面意义,能够了解学生,走进家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记得上一届我带的高三班级,只要我去家访,学生的成绩或者表现马上就‘噌噌’地提升。我认为,这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鼓励。”蒋斐雯说。

     

     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苏州立达中学副校长任颖认为,社会的发展导致现在教育的背景很复杂,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有一些孩子承受的东西是老师们也难以想象的。但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很多家长却抱着很功利的态度,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忽视孩子的心灵、性格成长。

     

        苏州中学学生处刘勤老师说,家庭是孩子成长、性格形成的土壤,对一些“问题学生”,虽然谈心也能给孩子一些影响,但只是隔靴搔痒,看不到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很多东西当你踏入学生家里的那刻起,你就什么都了解了。”

     

        很多老师家访后表示,很多学生都有两面性,在学校和在家里甚至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而老师并未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这会在孩子不乖或考试失利时作出有失公允的判断。小吴是苏州六中的一名高一学生,他很少和同学说话,文化课也比较吃力,画的画却异常出色。走进他家后,老师才知道,这是个单亲家庭,他怯怯的声音背后,是强烈的自卑心理。家访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商量,以后多注意培养这个孩子的自信和勇气,师生一起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顾月华告诉记者,“教育就是服务,教育局之所以推出集中家访,就是为了让老师更真切地看到孩子真实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使家长、社会更好地理解、关心和支持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合力。同时,通过更亲密的接触和谈话,能够更贴近孩子的心灵,呵护他们的成长。”

     

     让教育更趋公平

     

        苏州市景范中学新校区位于城乡结合部,这里51%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当走进六年级学生何建涛家里时,德育主任曹春华惊呆了:三间草棚,养了200头猪,棚旁边的一间房里,有一边堆满了饲料,其余的空间,是一家人吃喝拉撒的全部地方。但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何建涛坚持画画,还得过奖。了解这一情况后,学校专门派专业美术老师每周一、三免费给何建涛指导绘画,助其特长发展。

     

        顾月华说,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教育公平任重道远。作为教育主动服务社会的一个举措,集中家访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老师走进学生家庭,直面了解教育对象,找出问题症结,思考如何把近年来教育系统对经济、学习困难学生的资助、帮扶、关爱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从而让教育更趋公平公正。

     

        真真切切走进学生家里,教师们才发现,原来不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都非常差。苏州十六中教师周思越家访时发现班中一对双胞胎生活困难,回校后帮助他们申请到了助学金和免费午餐。东渚中学57名教师访遍全校575个学生家庭后,萌生了结对资助贫困生的想法,并在学校的支持下,与30名贫困生结成了对子,有的老师一下子捐出5000元。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有见地的90后,家访是让教师在亲自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家庭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分析、理解,从而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目的。”田家炳实验高中教师陈贤慧对记者说。

     

        从老师的登门家访中,一些在校表现欠佳的孩子家长,感到了老师对自己孩子的重视,许多“新苏州”学生的家长感到了温暖,增强了对学校对社会的认同感。很多老师表示,“家访不是形式,而是内心的坚守。我们家访的路还很长很长。因为,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在成长。”(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李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