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文章⑥

    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素质

    宁吉喆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25日   02 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把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推向深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素质。

     

    一、充分肯定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

     

        新中国诞生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医疗卫生队伍在应对非典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医改5项重点任务取得显著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底,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3项基本医保的人数已超过13亿,覆盖了95%以上的城乡居民,织起了世界上最大一张基本医疗保障网。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到2011年7月,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按照规定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层群众用药负担大幅降低。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力度加大,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各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累计覆盖近2亿人。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在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311个县级医院推进了综合改革试点。社会办医得到鼓励、引导和发展。

     

        (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逐步走上科学轨道

     

        一是卫生事业不断壮大。2011年,全国卫生机构达95.4万个,卫生人员达861.6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4.37人。二是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显著加强。3年来中央投资支持了2200多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所和2300多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近年来,有36万名基层机构在岗人员参加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免费培养了医学生1万多人。三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高。3年来中央投资支持了2900多个县级卫生监督和急救机构、2200多个县乡计生服务站、500多个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建设,以及4500多个中西部县级卫生保健机构的设备购置。四是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逐步增强。近5年,政府对卫生的投入累计超过2万亿元,比前5年增加2倍。专业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实现公益性运行。五是基层群众在卫生改革发展中明显受益。2011年在基层机构诊疗的患者比2008年增加8.4亿人次,增长28.5%。群众在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一般达到70%,补偿上限平均接近8万元。新农合门诊统筹已普遍推行,基层机构基本药物价格比3年前平均下降30%。全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从2002年的57.7%降至2011年的34.9%,居民负担明显下降。

     

        (三)国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2000—201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1.4岁提高到74.8岁;2002—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从10万分之51.3下降到10万分之26.1,婴儿死亡率从29.2‰下降到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34.9‰下降到15.6‰。我国已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关于健康的指标,居民健康水平走在发展中国家前列。

     

    二、加深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重要意义的认识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应有之义

     

        健康需求是居民需求的重要方面,人民健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要求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要求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环境快速变化,疾病模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传统传染病、新发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多重疾病并存,意外损害、食品安全等各类危险因素交织,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居民健康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而卫生发展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仍严重短缺。只有加快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才能逐步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

     

        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其中包括健康需求。反过来,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人民健康等方面水平和质量,是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比较突出。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明显低于世界8.5%左右和发达国家10%以上的平均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仍在35%左右,大大高于世界20%以下和发达国家平均15%以下的平均水平;城乡和区域卫生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基层和农村医疗卫生薄弱,看病难特别是到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特别是群众看病负担重等问题亟待解决。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过去3年,我们实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良好开局,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明显改善。但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深层次问题集中暴露,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持续增长的矛盾、卫生体制机制障碍与卫生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矛盾凸显,尤其是以药补医机制尚未消除,不仅干扰医疗正常秩序,而且影响国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素质,必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适应社会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这正是我们深化医改的目标要求。

     

    三、以增进人民健康为宗旨加强卫生事业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工作。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论述,明确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方针。

     

        (一)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

     

        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在国际上,通常把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人均预期寿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的核心指标,把消除重大疾病危险作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从国内看,人民群众吃穿用问题基本解决后,对健康指标的要求、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期待越来越高。还要看到,我国人口多、生产力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医药卫生事业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有效性,解决好广大群众的健康问题。因此,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推动发展,都要始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

     

        (二)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重要方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增长,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也存在较大的社会风险,直接影响群众小康生活的实现,这就需要坚持预防为主,更加重视疾病防治。同时,我国仍有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城镇常住人口中也有不少农民工和农村户籍居民,而这部分群众恰恰处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此外,中医药具有“治未病”和“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在群众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更好地维护群众健康。要以深化改革为抓手,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结构,强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重视培养国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职工健康权益,增进人民身心健康。

     

        (三)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

     

        树立这一核心理念,是维护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的必然要求,揭示了卫生发展的规律和本质要求。基本医疗卫生,主要包括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常见病和多发病等基本医疗服务、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种由政府统一组织、个人适当投入、向全体居民公平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安排。建立这一制度,体现了基本医疗卫生作为公共产品的性质,有利于解决城乡和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政府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等问题。在深化医改中,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为逐步实现病有所医打下制度基础。

     

        (四)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较低,按每人每天1美元的标准衡量还有1.2亿多扶贫对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必须从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做起。保基本,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合理确定保障标准,有效提供保障服务,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广覆盖、可持续。强基层,就是要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把服务的重点放在基层,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引导基层机构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使基层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首选。建机制,就是要建立起既体现公益性、能够增强服务能力,又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激励和约束等关系,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发展卫生事业,还需要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领域。基本医疗卫生的职责由政府履行,或由政府向市场购买部分服务;非基本医疗主要交给社会去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选择性的、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更好地适应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四、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人民健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和卫生法规,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十二五”时期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一)以实现全民医保为目标,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全民医保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核心内容,关乎国运、利及个人、惠及子孙。世界上已有130多个国家建立了医保制度,大多数发达国家形成了覆盖全民的医保体系。我们要在全民基本医保已经初步实现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到2015年每人每年360元以上。进一步提高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和费用支付比例,搞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衔接,使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左右,并稳步推进基层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推进医保基金城乡、地区间统筹。促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医保结合。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和公益慈善协同互补作用,解决好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同时,健全医保信息系统,改革支付方式,改进经办服务,推广即时结算,方便群众报销,提高全民医保的成效。

     

        (二)以巩固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素质,关系药品生产、流通、使用。要巩固政府办基层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成果,健全新的药品采购机制、补偿机制、用人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等基层机构运行新机制,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提高基层机构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要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非政府办基层机构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其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还要完善基本药物价格形成以及人员培训、信息监测评价等机制,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供应及时、安全有效。还要提高国家药品标准,健全药品检验检测体系,推动职业药师队伍发展,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构建起安全有效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三)坚持以非营利性、公益性为主,加强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医疗资源配置,应面向城乡群众实际需求,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在群众看病就医中发挥支柱作用。要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规模、结构和布局,重点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具体实现形式,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现代医院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分工协作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举措,要统筹规划城市大医院与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协作,采取派出人员、巡回诊疗、帮助培训、双向转诊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逐步形成有序的疾病分级医疗机制。创新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根本任务,要以转变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把取消药品加成与建立医事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管理体制和价格、补偿、药品供应、人事分配等机制改革,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优化诊疗流程,改善病人就医条件、环境和感受,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有利于激发各类医院活力,要放宽准入范围,落实同等待遇,大力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鼓励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私人诊所,推进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和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到2015年使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比例达到20%左右。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引导医疗机构以非营利性为主运行,促进医疗市场健康发展。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城乡统筹。要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到2015年使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办的卫生院并有全科医生,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县级医院覆盖9亿多人口,是连接大医院与基层机构的桥梁和纽带。要加快县级医院改革试点步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积极推进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发挥好县域龙头医院的作用。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基础,在方便农民看病、防控传染病、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采取多种方式,保证村卫生室正常运转,保障村医获得合理的收入,确保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不破。同时,要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万至5万城镇居民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要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医学科技发展,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通过多方努力,使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体现公益性和均等化。要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形成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实施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支持基层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卫生知识宣教、家庭保健、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管理和妇幼保健、老年护理、病残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四)促进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全面发展

     

        这是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一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控疾病、维护健康,需要城乡居民自觉参与。要更加广泛地动员群众,提高群众卫生文明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维持卫生秩序,推进综合整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二是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食品药品安全不仅是卫生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要坚持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和食品安全责任的体制机制,强化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质量监管,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网络、食品安全标准制和法规制度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和不安全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必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要做好优生优育工作,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人口出生素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