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日本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的核电站,同时也让整个世界陷入了“核困惑”。
核工业还有没有出路?美国有点迷茫,德国有些紧张,法国有点踌躇,日本有些惊惶失措。据报道,野田政府已经确立了2030年前实现“零核电”的能源政策,日本目前处于工作状态的仅剩下一座核电站的两个机组;默克尔去年宣布德国将在2022年废弃核能,随后关闭了8所核电站,现存另外9座核电站将逐步“下课”;萨科齐下台后,奥朗德提出对法国的核电发展计划进行调整,决心关闭法国老旧的核电站,并对萨科齐将核电寿命延长到60年的承诺持不同态度;瑞士去年就决定关停境内的所有核电站;意大利也通过全民公投方式给“重启核电计划”判了死刑。
上述这些在发展核能征程上曾付出巨大努力的国家,如今为何踏上“弃核之路”?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们对核电安全信心不足。在全球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核工业发展过程中,核电事故虽然并不多,但每一次事故都犹如世界末日降临,惊心动魄。众所周知,在世界上核电消费总量占6%以上的4个国家中,除法国外,美国、俄罗斯和日本都曾发生过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世人忘不了美国三哩岛之灾、苏联切尔诺贝利之痛、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之祸。
远离核灾难威胁的“危机时刻”固然不错,然而,放弃核电的“平静日子”就会好过吗?这些问题不仅让世界各国的政治家们绞尽脑汁,而且也在不同国家的各界民众当中引发了广泛争论。无论是在欧洲,美国,还是在日本,人们多半会加入“挺核”和“弃核”两大阵营。“挺核”者认为发展核电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就业状况大有帮助,“弃核”者则认定兴建核电站等同于埋下祸根。“挺核”者声称开启核电站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弃核”者断言废止核电站才能延长人类和地球的生命。既然使用核电的危险性难以消除,“弃核”者的呼吁在道义和法理上显然要占上峰。
然而,“挺核”与“弃核”之争的激烈程度足以说明,“弃核”之路并不平坦,在一些国家,这条路不仅难走,而且很可能走不通。没有核电,日本北海道的居民们将如何度过严冬?在日本媒体提出的如此具体的小问题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人们不愿面对的大疑问:在习惯了现代化生活方式之后,“娇贵的人类”是否能承受“弃核之痛”?充足的能源供应是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保证。试问人类眼下的衣食住行,哪一样离得开能源供应?在没有其他能源供应替代核电的情况下,放弃核电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国家至今仍然对发展核电抱有信心。
客观而言,美国的核电安全隐患甚至大于日本,在加利福尼亚州,有4座核电站处于世界最危险的地震分布带上。尽管加州可以说是在核泄漏的阴影下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但它仍然不会选择放弃核能。美国的核电消费量占全世界核电消费总量的31%以上,核电的地位在美国电力构成中举足轻重。美国能放弃吗?法国也同样不能轻言放弃核能。有人算过一笔账,对法国来说,“弃核”不仅等于70%以上的能源缺口,而且还意味着4000亿欧元的损失,100万人的失业大军。尽管奥朗德反对萨科齐的法国核电振兴政策,但目前法国75%的电力需求源自核电,奥朗德十几年后使法国核电需求比重下降至50%的言论嘴上说说可以,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实际上并不轻松。
不过,当“弃核”呼声响彻全球之际,一些国家却在增加核能在其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
俄罗斯媒体日前报道说,俄罗斯计划2030年前再建38个核电机组,也就是说,俄罗斯打算使目前正在运行的33个核电机组增扩至71个。俄政府还表示,俄罗斯在国际核电站建设方面仍将扮演领导者的角色,除在建的海外项目外,俄还计划帮助别国建造21座核电站,并负责对其进行维护,保证其核燃料供应。
在俄罗斯人看来,停止发展核电的前提是找到充足的替代能源。在目前条件下,“零核电”的要求不合时宜。“弃核”者的呼吁值得同情,但这样的主张却如水上浮萍,难以生根。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没有补上核电空缺的情况下,核工业是不能放弃的。放弃核电就等于放弃一种清洁能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说,放弃核电也是放弃人类对自身能力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