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雨哟,三峡云哟,细如丝哟,柔如锦哟。从小爱在雨里淋,手挥竹篙驾船行噢……”初冬,浩渺长江平滑如镜,两岸群山高耸入云。记者来到位于三峡腹地的重庆市万州区,立刻就被这首大街小巷传唱的歌曲吸引住了。一打听,这首《三峡情》的词作者湛明明、湛泉中就是当地人。
在万州,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三峡情》。但万州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点亮了绚丽的三峡大舞台。
“一团一策”增活力
“长寿人,岁岁做寿延富贵;苦命女,年年熬命伴泪水……”在重庆市三峡川剧团简陋的排练场,团长谭继琼和剧组人员正在排演根据巴金作品《家》改编的川剧《鸣凤》。
据万州区文广新局局长熊刚介绍,万州区委、区政府近年来按照“一团一策”,积极稳妥推进文艺院团改革。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剧团实施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充分体现艺术规律的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具备进入市场条件、不再保留建制的剧团,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机构,专门从事研究、传承和展演。
“一团一策”造就了全国关注的“万州戏剧现象”。大型方言话剧《三峡人家》入选“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荣获第13届文华优秀剧目奖。《鸣凤》主演谭继琼荣获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在,三峡川剧团又已开始着手打造根据《日出》改编的大型川剧。
在三峡曲艺团,团长张克宪向记者展示了近年来搜集到的民间竹琴和搜集整理的200多本传统唱本。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曲艺团的工作人员下乡拜老艺人为师,请民间传承者来团里授课。经过不懈努力,川东竹琴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统筹城乡促共享
万州区文化馆是国家一级文化馆。一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栏,完整地展示了近年来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的“非遗”项目。下午5点左右,文化馆的“美术书法室”“音乐琴房”都在上课。戏剧活动室,70岁的王世昌正在京胡伴奏下演唱《野猪林》中“林冲夜奔”的老生唱段《大雪飘》。王世昌刚唱完,60岁的潘光琼马上登台,又唱了一段梅派青衣。潘光琼说,自从文化馆免费开放后,她就把戏剧活动室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万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程朴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的统筹建设。除了文化馆,区里还在建设和完善三峡移民纪念馆、三峡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与此同时,万州还投入500万元,率先在全市推进镇乡文化站、村(居)文化室的建设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目前,全区95%的综合文化站都达到了国家一级文化站的标准。在全面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区文化馆每年还组织举办各类展览10次以上,区博物馆每年制作文物专题展览5套供市民参观,区图书馆每年新增各类读物2万余件。区财政为此每年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专项资金450万元。
位于熊家镇的金龙文化大院,离万州市区有半小时车程。40岁的“院长”谭明海本来在镇上开超市赚了不少钱,后来却特别痴迷地办起了文化大院。谭明海说,现在的文化大院,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场等十几个活动室。
大舞台 大家唱
三峡大舞台是所有万州人的舞台,是所有三峡人的舞台,是所有情牵三峡者的共同舞台。大坝蓄水放水,平湖涨涨落落,三峡大舞台却常年琴弦不停歌声不歇。
2011年,万州开展了“光辉的旗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祖国颂”庆祝建国62周年等系列文艺活动,举办了“唱响三峡”大型演出、“三峡情”焰火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今年又举办了《颂歌献给党》“七一”文艺演出和《人民军队忠于党》“八一”文艺演出。
三峡大舞台是覆盖城乡的舞台。区委、区政府积极组织动员城市文化资源下乡,每年放映惠民电影超过1万场。文化共享工程万州支中心每年接待读者3万多人次,镇乡、街道、村及社区基层服务点接待读者10万余人次。区级各文艺剧团每年“送戏下乡”文艺演出超过200场。“诗仙太白杯”青年歌手大奖赛、“青春不老岁月如歌”城市广场舞蹈大赛、“万达杯”民间民俗文化展演周,城乡选手同台竞技,确保了文化共享,促进了文化交融。
三峡大舞台培养了万州的文化人才。即将在万州举办的一场全国性文艺演出,最先的预算是1000万元。万州的文化工作者最后不仅凭借一个集三峡民族风情、地方文艺精品于一体的高质量演出方案拿到了承办权,还成功地将演出费用从1000万元降低到了300万元。川剧本是成渝两地的地方剧种,三峡川剧团受邀到成都、重庆、武汉、上海等大城市连演数月,却大受欢迎,引起轰动。而只有66名在职职工的三峡杂技团,已20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法国、韩国、俄罗斯等国进行商演和文化交流。谭明海也告诉记者,金龙文化大院的“庄稼汉艺术团”,每年要演出580多场。文化大院还培养了周边的文艺骨干500多人。
(本报记者 王建明 张国圣)